母校扶持毕业生 开创就业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0-05-31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李姗姗的公司距离她的母校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只有3站地。这个名叫“北京圣诺文化交流中心”的公司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小教室里老师与学生正在一对一地上课。它的业务范围涵盖英语、小语种培训,涉外导游,文化交流等,在望京同类型公司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公司墙上挂的“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实训基地”牌子格外引人注目。李姗姗说,母校的支持是她创业的强大后盾。
辞去好工作  自己办学校
  李姗姗2006年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英语系毕业,在老师和同学眼中,这个与“林妹妹”颇有几分神似的女生,性格温婉,兼有外语专业学生的机灵与活泼。毕业时,老师推荐她到一家大型物流公司总部当秘书。经过几个月试用,公司决定留用李姗姗,但是李姗姗却辞掉了这份很适合女生而且收入颇丰的工作。原来总部全是经理一级的管理人员,着装是统一的灰、黑制服,而李姗姗大学刚毕业,喜欢明黄、桃粉这些靓丽、时尚的颜色。她不想在灰黑色的环境中干一辈子,想趁着年轻,换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工作。
  在大公司历练过几个月,李姗姗也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因此她又回到大学进修了一段时间,同时着手策划自己的公司。由于上学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实习活动,也做过导游、对外汉语教学等兼职工作,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积累了一些人脉资源,加上她是北京人,能得到家人的帮助,2009年,李姗姗注册了公司。她为公司取名“圣诺”,就是取“神圣的诺言”之意。
创业遇困难  母校伸援手
  然而,创业道路上总免不了坎坷与挫折。望京地区外国人多,对外文化交流的市场大,但是竞争也大,一层写字楼里同类型公司就有好几家。一家业务互补的公司主动找李姗姗合作,看到圣诺的市场好,就把李姗姗的想法复制到自己公司。当发现对方的不诚信时,她感觉到委屈、无助,甚至颠覆了以往对人对事的认识。李姗姗对母校英语系主任老青诉说了她的遭遇。
  李姗姗的遭遇让老师们体会到大学生创业的艰辛与不易,系里决定全力支持,与她的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与李姗姗合作建立了语言实训基地,提供了两间教室、4台电脑以及外语软件库等。李姗姗利用公司的资源为在校生提供日、韩等小语种培训,丰富了母校的外语教学。同时,公司作为外语系的校企合作企业,接收在校生来公司顶岗实习。为此,外语系征得学校的同意,修改了教学计划,在圣诺顶岗实习的大二学生可获得实训、实践学分,大三的学生可获得部分实习学分。
  老青说,与李姗姗的合作一方面是支持本校毕业生创业,另一方面也为高职生的学习、就业拓展一条新路。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对当代大学生不适用了,而体验式工学结合的模式却非常受欢迎。李姗姗如同把自己的公司带回学校,给师弟师妹们带来了体验式就业、仿真就业的环境。
服务在校生  传授创业经
  今年新学期开学,李姗姗从20个报名的英语系大二学生中,面试挑选出10名女生到公司顶岗实习。她们在李姗姗的带领下,全面参与公司的市场调查、策划、招生和组织运行。
  李姗姗在职场、经营方面都有过经历,她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也成为师弟师妹的“经典教材”。“90后”的师妹们在圣诺实习,除了能近距离地体验创业的各个流程,更能从李姗姗的亲身经历和经验教训中学会如何从青涩的大学生走向成熟的职场人,如何在上学期间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实习生中一名叫徐婷的学生为人亲和,做事仔细认真,李姗姗发现她有做老师的潜质,就建议她多练口语,演讲。果然徐婷很看重师姐的建议,经常练习,这让李姗姗特别欣慰。
  学校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毕业生创业成功后回馈母校,这种凝结着师生情缘的校企合作模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李姗姗之后,英语系创业毕业生连年增加,今年4月一名大二学生方超也注册了VIP会展公司。他们都试图寻找公司业务与学校的结合点,以创业探路者的勇气为学校争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