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4家单位 接受4次挑战

发布时间:2009-07-29 期号:
  从2008年春节后,我面试了4家单位,有3家单位表示可以签约。敲定3家单位后,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说我是幸运儿、“牛人”。其实,在这段时间花了多大精力只有自己知道。
不为户口找工作
  我的简历大多投向出版社、媒体和文化单位。这是中文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也是我个人的兴趣所在。
  A单位是北京市文物局下属的名人故居、事业单位,能解决北京市户口,工作悠闲压力小,收入2000元左右,个人时间充裕。通过几轮考核后,单位很快就通知我签约。能解决北京市户口对我这个外地生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但经过反复权衡,我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那时候,我还没有第二个选择,必须重新开始,但我知道那种封闭而没有活力的工作不适合我。
  几个月后,我经历了几轮面试最终赢得了B单位总编辑“直面”的机会。这家单位不解决户口,但收入高,能从事我最喜欢的文化、读书领域工作,工作富有创造力和挑战性。可是阴差阳错,我没得到这次机会。如果总编辑当时给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签约。对我来说,户口并非是最重要的,我更希望工作有价值。
出版社风格各异
  C单位属于出版企业,不解决户口,收入高,有挑战性和极大的发展空间。我经历了包含各种题型的笔试和3次正式面试。老总、部门主任把面试者团团围住,逐一提问:你的抗挫折能力如何?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我们这些求职者都穿西装打领带,把入职后的任务指标、期望职位明确告知。这个单位,我感觉是一个讲求工作效率、制度型的文化企业。
  D单位是我现在工作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我拿到C的合同时,人文社迟迟没来消息,我索性给部门主任打了个电话,便有了进一步面试的机会。与C相反,人文社没设正规笔试,我经历了3次一对一的面谈,分别是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主任和社领导。部门主任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他送给我某系列图书中的一本,要我写一篇书评和一个策划案,可以回去写,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我们谈的话题基本上都是我所学的专业和读书方面的问题,没涉及性格、团队等因素。
  相比而言,我马上就喜欢上了人文社,不仅因为它的业内地位,更因为它的人际关系随和自然,谈话直达本质。而前一家则体现了严密的组织和等级。
一天通读百万字
  为了完成部门主任交给我的作业,我在两天内写了近万字的策划案和书评,第一时间发给我现在的领导。为了这份策划案,我购买了整套系列图书,在一天内通读,100万字,并且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高质量地做完了作业。在面谈中,我没有让对话者失望,这里面有努力和诚意,也有决心和信心,更有积淀和储备。
  我现在工作得很开心,与同事们相处得也很融洽。面试我的部门主任还向社里提出申请,为我争取了北京市户口。
  我可以肯定地说,在北京我没有丝毫人脉关系,找工作凭的是读书期间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相关信息、大量资料、积极进取的决心和努力。毕业前,我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若干篇文章,有学术性文章,也有散文等。“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发表文章+英语水平”是我简历的全部内容。我相信,这个时代可以依靠能力而不是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2008届毕业生  刘 鑫)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