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您好,这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我校2010年西葡语系有本科毕业生48人,硕士毕业生11人。……如果您想招聘,请发送招聘需求到……”
接电话的是北外2010年英语专业毕业生石莹,作为毕业生党员志愿者,这是她第一天到就业指导中心服务。与她一起的还有韩语系毕业生杜斯达、国际商学院毕业生梁雨新等。他们的任务是接听电话、接待用人单位、收集整理招聘信息,为全校毕业生服务。
石莹说,用人单位联系招聘的电话最多,他们的工作是将这些信息汇总到学校就业网或者分给各院系。据统计,北外90%毕业生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解决了工作问题。
近几年,北外就业率维持在96%左右。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涉外行业纷纷减少招聘计划,对外语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个不小的冲击。然而,北外仍保证了96%的就业率。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眉说,除了北外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质赢得用人单位青睐外,为毕业生提供全程化就业指导的“365工程”成为学校在危机下保持高就业率的一大法宝。
作为外语类高校,北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班授课,各专业毕业生人数不是很多。2010年,毕业生最多的英语专业也仅有92人,其他专业多则六七十人,少则二十几人。因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个院系的老师有条件对毕业生展开“一对一”的全程就业指导。据介绍,英语学院对毕业生进行每日电话追踪,并对遇到问题的毕业生及时进行指导。法语系特别关注女生就业,亚非学院积极倡导双语就业,俄语学院对重点用人单位做重点追踪,法学院院长亲自做就业指导,日语系积极开展重点日企走访活动,国际商学院建立院系就业辅导中心……
外语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较为集中,固定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外企等,容易出现自己人相互竞争的局面,其结果是就业机会浪费。面对这种情况,西葡语系党总支书记李萍在主抓就业工作时,提出了“合理分流”的方法。每年国家公务员报名之前,李萍都会与有意向的学生进行摸底谈话,了解学生对哪些单位、具体职位有意向。在正式报名前贴出一张预计报名表,学生可根据报名表进行调整。有的家长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分歧,三番五次致电老师让学生改变主意。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李萍总是请学生到办公室,通过电话与家长沟通,共同寻求协调方案。
李萍说,一个完整的就业指导流程下来,老师与每个学生要谈话七、八次,有的学生遇到的困难多一些,与老师的交流可多达20次。这种一对一的指导效果明显,西葡语系的就业率多年来一直是100%。
北外作为全国知名的老牌外语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一直是学校的一块金字招牌。2009年外交部招聘公务员200余人中,四分之一来自该校。15%的毕业生到国家部委工作,超过10%的毕业生到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事业单位工作,另外大部分毕业生到涉外企业工作。约有7成毕业生留在北京,少数毕业生到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就业。
由于长期以来的就业形势以及认知局限,毕业生到基层或中西部地区就业的不多。根据学生特点以及社会需求情况,学校逐步引导毕业生到祖国各地建功立业,已取得明显成效。近年开展的“外办共建计划”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通过走访海南外办、广州外办等10家省市级外事单位,学校与当地用人单位建立了紧密联系,促进双方进一步了解。2009届毕业生中有10余人签约省市外办。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北京郊区”,使毕业生对到基层奉献青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今年,北外毕业生中出现了2名大学生村官、2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这是往年比较罕见的。
孙眉说,北外的领导和老师们始终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本,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 “365天,每天都要做”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