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5·12地震发生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北京的工作机会,赴西部参加抗震救灾活动。在灾区,他与他的团队坚韧、乐观、无私奉献,得到灾区人民的一致认可,他就是大学生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北京服务队队长李魁。
毅然放弃北京工作
2008年初,北京交通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李魁已经在北京落实了工作单位。5·12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画面从电视上、报纸上、网站上传到北京。看到令人震撼的画面和当地群众生产自救的情景,李魁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看到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捐钱、捐物,志愿者自驾车开往灾区赈灾的场景后,这个即将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按捺不住了。
6月,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大学生发出招募抗震救灾志愿者的号召,他在女友的支持下决定参加。然而,去灾区当志愿者必然要放弃北京的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形势下,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更为重要的是,山东老家的父母辛辛苦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他们希望儿子在首都北京能事业有成。
李魁拨通了家里的电话,那端传来父母的声音:“你长大了,自己做决定吧,只要你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家里都会支持你。”
得到父母的支持后,李魁向北京交通大学团委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志愿者的选拔。虽然这是共青团中央在大学生西部计划中紧急增加的一个项目,虽然时值6月,很多高校毕业生已经落实工作单位,但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责任感促使首都高校500多名大学生踊跃报名。
经过学校筛选、项目办心理鉴定、体检等一系列测试之后,李魁与另外26名北京高校大学生组成了大学生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北京服务团,奔赴5·12地震重灾区什邡市。
住帐篷睡板床
2008年7月18日早晨,李魁与他的志愿者队友到达目的地。亲眼目睹的灾区现状,比大家事先想象的更为惨烈。曾经是四川经济强县的什邡市,被大地震蹂躏成一片废墟。路边到处是倒塌的房屋,悲痛笼罩着整座城市。
志愿团队到达什邡后,立即开展工作。27名志愿者分配到城区及6个重灾乡镇工作。李魁与另外两名志愿者被分配到什邡市湔氐镇,他负责协助司法所工作,担任司法所调解员。由于组队仓促,到达什邡后工作与预计变化很大,北京服务队首先调整了组织机构。在什邡团市委的组织下,服务队进行了民主选举。李魁凭借着大学期间担任班干部积累的经验当选为队长。
李魁深深地体会到,志愿者们将要面临的工作、生活困境远远超出预期。最大的难题不是工作的艰苦、条件的简陋,而是整个灾区弥漫的沉重氛围。如果志愿者像普通群众那样沉浸在悲伤中,抱怨命运不公,很有可能先击垮自己,然后传染给整个团队。因此,李魁与队友们约定,整个团队要坚定信念,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把不发牢骚、不给当地人民添麻烦、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解决作为团队行动原则。
坚守着这样的约定,李魁与26个志愿者度过了在灾区的365天。刚到灾区时,他们与空降兵部队一起住在帐篷里。半夜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帐篷被风刮倒压在身上,李魁与另外两名志愿者只能等待雨停。白天炎热的天气与辛辣的饭菜令他们极不适应。李魁胃疼了一个月。解放军撤走后,李魁等3名志愿者住在司法所的帐篷中。为了不害怕,他们每天聊天到深夜11点多,直到困得不行才睡觉。每天清晨6点,例行的消毒喷药开始了,再瞌睡他们也得起床。
后来,条件好点了,外界捐赠了压缩板,他们垫上几块砖头当床睡。下雨时压缩板下雨水横流,他们也不为所动。
志愿者服务期间的生活补助每月只有650元,而一顿饭费要5元,日常生活十分拮据。由于出发时间紧,志愿者前期生活物资保障比较滞后,到了冬天生活条件更为艰苦。但是,志愿者们没有向当地政府请求支援。李魁说,灾区物资紧张,他们是去帮助别人的,不能给当地添麻烦。
在团队集体活动时,李魁不断与队友互相鼓励,“北京服务队的志愿者代表的是首都高校的形象,更代表北京人民对灾区的对口支援。奥运会在即,来自北京的志愿者不能给北京丢面子。”在互相鼓励下,志愿者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一系列困难,有人病倒了,也不愿中途退出。
真情付出换来认可
北京志愿者的真情与付出,获得了灾区人民的认可。志愿者去街上买米,老板说:“你们北京志愿者是来帮助我们的,你们吃米不收钱,有需要随时过来拿。”一次李魁乘坐公交车,有人早就把票替他买好了,李魁很感动,硬要还钱,那位老乡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不来这个。”2009年3月,李魁的工作转为司法调解。李魁作为志愿者出面调解时,原本复杂的工作变得顺利了。有一次,村民之间起了财务纠纷,李魁给他们调解时,一位村民说:“我听志愿者的,我不在乎钱。”
2009年7月,李魁圆满结束志愿服务工作回到北京。现在他是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员工,正在内蒙古海拔1500米的鄂尔多斯高原进行工程建设。在同事眼中非常艰苦的工作条件,李魁却丝毫没有感觉到苦。经过灾区一年的锻炼,他吃苦耐劳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在一年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我倍感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身为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亲身感受到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期间与广大的灾区青年一起参与重建,我经历很多感动的事情和难忘的时光,这也是我人生难得的经历和宝贵的财富。”这是他对一年志愿者工作的评价。
李魁说:“志愿者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一年之中付出很多,成熟很多。3年之内,我要回什邡看一次,看看我们走后它有多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