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手机报、视频简历都已出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就业工作中,为该校就业指导工作印上鲜明的传媒色彩。走进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会议室,就能看到“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的牌子悬挂在墙上。这是北京市教委对学校连续5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的工作成绩的嘉奖。
促就业
用上手机报
每周一上午,传媒大学的校领导、各个院系负责人、班主任、辅导员、就业工作联系人等与就业有关的老师都会收到一期特殊的手机报,其中所有内容都与就业有关。这是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从今年5月1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做法。据该中心主任林林介绍,这是该校立足于传媒大学传媒教育和研究的鲜明特色,为就业工作搭建的一个传播信息的便捷平台。
打开手机报,接受者可以快速浏览国家最近出台的就业政策、就业新闻、中国传媒大学的就业动态、最新就业率、招聘会信息等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就业小常识。截至目前,传媒大学发送了16期这样的手机报。
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编辑就业工作手机报的做法在北京高校中属首例。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向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但是与手机短信相比,手机报信息量更大,后台技术支持要求更高。学校须与移动通讯技术服务商合作,利用手机通讯平台才能实现手机报的传送。今后,传媒大学将进一步扩大手机报的发送对象,逐步覆盖本校毕业生。
视频短片
登上就业网
打开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网,除了就业信息、通知公告、就业政策等常见栏目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窗口——毕业班的宣传片和毕业生多媒体简历。以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班为例,67名毕业生各自录制的视频短片,用人单位都可以上网点击观看。
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以前用人单位习惯于打电话要毕业生,说出本单位的用人条件,然后让学校推荐,很少有单位主动利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查询毕业生信息。因此,传媒大学根据本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要求各院系负责就业的辅导员、就业联系人、班主任指导毕业生自己设计、策划、制作个人多媒体简历,录制毕业班的宣传片,然后链接到学校就业网。去年北京电视台招聘时,曾经通过毕业生制作的外景小片看好了两位毕业生。在具体考核中,这两位毕业生果然显示出良好的实力,最终被北京电视台录用。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系统内进行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建立了网络化办公系统、就业指导网络平台、就业数据分析与质量反馈机制,形成了一个闭合循环的就业服务信息化体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毕业生生动的风采展示更成为“信息化”系统中十分灵动的一个板块。
时时有指导
处处有服务
“老师,谢谢您!以前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了,现在到了要找工作的时候,心里很没底,不知道该怎样更好地表现自己。听您说完,终于明白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要调整的方向。谢谢您!”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李强身着前一天刚刚买来的西服,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寻求关于面试的专业指导。听完老师的分析和建议后,李强充满信心地走出了就业指导中心的大门。这样的情景早已成为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设置了“就业测评与指导专家咨询室”,建立了学生预约咨询体系。学生通过邮件就能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预约。老师会根据学生们的不同问题进行分类,并与学生确定具体的咨询时间。老师会对学生咨询的问题及过程进行记录,以便今后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
除此之外,就业指导中心要求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对毕业班学生做到“四个一”:每个班召开一次班会、与每位学生谈一次话、给每个学生修改一次简历、向每位学生推荐一次就业机会,确保实现毕业生“只要对就业岗位不挑不拣,都能实现就业”的承诺。可以说,在实际工作中,传媒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做到了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据最新统计,中国传媒大学2009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达到96.4%,近80%毕业生在传媒相关领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