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平安留学提醒 关注疫情政策变化警惕多种形式诈骗

发布时间:2020-12-16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树立平安理念,助力梦想实现”,为了使留学人员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安全风险,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定期整理留学安全案例,定期发布“中国留学生安全通报”。

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近期出入境政策不断变化,在外留学生切勿放松警惕,严格遵守所在国防疫规定。同时,海外电信诈骗案件频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醒在外留学生对来源不明的电话保持警惕,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消息来源,理性应对,不轻信盲信,不透露个人信息,不转账汇款。

驻西班牙大使馆:警惕“标会”“马克币”等金融诈骗行为

部分旅西中国公民受“高额回报”引诱,通过私下融资方式参与“标会”集资或投资“马克币”项目,巨额资金被转移后发现上当受骗,追悔莫及。收到求助后,中国驻西班牙使领馆指导有关人员在西班牙和国内报警,相关案件正在处理中。

中国驻西班牙使领馆向旅西中国公民提示:民间“标会”是指在亲友间以积少成多方式筹措资金的群体。“标会”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其本质是牵头人(俗称“会头”)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以高利息为诱饵,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相关资金往往用于不法目的,或因最终无法支付高额利息而“倒会”,造成参与人血本无归。

“马克币”是以炒作虚拟货币概念为包装,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利用国际金融互通便利,吸引投资人在APP小程序或在线交易平台进行投资。相关融资一般通过远程操作甚至跨境运行,以此躲避各国金融监管。有关资金集聚到一定数量后,相关小程序或交易平台会突然终止运行,造成投资人血本无归。

诈骗人员运作类似非法融资活动时均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在运作伊始,诈骗人员通过按时返利的方式增强初期参与人的信任,并鼓励他们在家庭或朋友间广泛传播、诱拉更多成员,并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金字塔状的层层下线。当吸纳资金足够庞大或非法投资遇到障碍时,诈骗人员会立即转移所有资金,切断返利链条,给参与人特别是底层参与人带来巨大损失。

旅西中国公民应增强防范意识,高度警惕金融诈骗,不可贪图高额利诱,摒弃“挣快钱”和“一夜暴富”的想法。疫情之下,生活不易,更应稳妥理财。任何投资都应保持客观理性态度和安全警惕意识,应选择正规金融渠道,并在投资过程中注重审查相关机构和平台的资质与合法性。如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如上当受骗,应立即止损,并根据具体案情及时向西班牙或中国警方报案。

驻贝尔法斯特总领事馆:赴华核酸和抗体检测须在同一机构进行

中国驻英国使领馆近日在工作中发现,部分赴华人员在PCR核酸和IgM抗体检测的某一项目出现阳性后,会改往其他检测机构,对出现阳性结果的项目进行反复检测,直至结果为阴性,继而以两家不同检测机构出具的阴性报告向中国驻英国使领馆申请健康码。有关做法扰乱健康码工作正常秩序,给同机其他乘客的健康安全带来严重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中英客运航线出现熔断

中国驻英国使领馆呼吁赴华留学生在检测出核酸或抗体阳性后及时按照英国政府要求进行隔离治疗,待痊愈后再进行检测并申请健康码。同时为保障全体赴华旅客健康安全,维护中英客运航线运行秩序,自128日起,中国驻英国使领馆在健康码审核工作中,只接受同一旅客提供的同一机构的核酸和抗体检测报告,并将与有关检测机构核实报告真伪。其他现有要求不变。128日以后(不含当日)赴华的旅客在同一家检测机构进行PCR核酸和IgM抗体检测,并提醒检测机构及时答复使领馆的电话或邮件查询。尤其是航班起飞时间在晚上或非工作日的旅客,务必选择能够在非工作时间进行联系的机构,以免因未能及时核实检测报告的真伪而影响行程。

此外,中国驻贝尔法斯特总领事馆还发布暂停认可BioGrad诊所核酸和抗体检测报告的通知。近日,多名自英国出发赴华旅客持BioGrad诊所出具的PCR核酸和IgM抗体阴性报告,在抵达中国后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为保障全体赴华旅客健康安全,维护中英客运航线运行秩序,中国驻英国使领馆将自2020124日至202113日暂停认可BioGrad诊所出具的核酸和抗体检测报告作为健康码申请依据。计划于上述时间段赴华旅客,选择资质可靠机构进行检测,并提醒检测机构及时回复使领馆电话或邮件查询。

驻新加坡大使馆:警惕电信诈骗

近期,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接报多起中国留学生遭遇电信诈骗求助案件,部分留学生遭受经济损失。诈骗分子冒充银行、快递公司、中国大使馆、公检法等机构工作人员,以当事人涉嫌违法犯罪相威胁实施诈骗。据新加坡警方统计,2020年上半年,新警方共接报220余起上述类型电信诈骗案件,受害者损失高达千万新元。

在有关案件中,诈骗分子通常会设置自动语音电话,并引导接电人接入人工服务。 诈骗分子在获取接电人个人信息后谎称接电人个人信息被冒用,并将电话转接至中国公安中国公安谎称接电人卷入洗钱、诈骗等国际犯罪案件,出示伪造的逮捕令,以坐牢等威胁要求受害人将保证金汇入指定安全账户或提供个人账户信息及网上银行登录、转账动态密码,随后将账户中资金盗走。

诈骗分子有时会胁迫当事人切断手机、微信等常用联系方式,造成与家人或亲友“失联”的假象,进而欺骗、诱导或威逼当事人拍摄自己被捆绑、殴打甚至裸露的照片或视频,随后冒用当事人微信或手机联系家长,谎称孩子被“绑架”,并发送相关照片或视频,骗取巨额“赎金”。

为提高此类诈骗行为“可信度”,诈骗分子有时会同时诈骗多人,并让其中一些受骗人在其诈骗“剧本”中承担“角色”,参与对其他受骗人的诈骗过程,如传递伪造的逮捕令等文件,将现金、酒店房间房卡等物品放在指定位置(某公共区域储物柜等),充当“钱骡”,帮助犯罪分子用骗取的钱款购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提醒在新中国公民,特别是留学生,如接到类似电话,坚决做到“三不要”:一是对来源不明的电话,尤其是前缀为+65的本地来电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接听。二是对未经核实的涉案信息不要相信。国内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不会以任何理由在电话中、网络上索要钱财或个人信息。如接到此类电话,应通过可信渠道向使馆、国内警方或新加坡警方等机构核实。三是不要转账。不要泄露个人身份及银行账户信息,不要向诈骗分子提供的账户转账汇款。

如不幸被骗,立即向新加坡警方报警,并联系银行冻结汇款及账户。必要时,可向本人国内户籍地公安机关报警,本人无法直接报案的,可通过国内亲属报案。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