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 防疫防骗 平安留学

发布时间:2020-12-02 期号:

 

近期,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欧美多国新冠病例激增,疫情大规模反弹。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平安留学提醒,提醒在外留学生切勿放松警惕,要继续加强疫情防范,做好自我防护。另外,在外留学生要提高辨别、防范和应对电信诈骗的能力,如接到以使领馆名义来电通知涉案、要求汇款等,要冷静对待,切勿透露个人信息,更不要转账汇款。

中国驻釜山总领事馆:警惕涉机票诈骗陷阱

中国驻釜山总领事馆发布通知,提醒警惕涉机票诈骗陷阱。据反映,近期陆续有领区中国公民购买了假机票,包括釜山航空运营的“釜山至延吉”机票。经与釜山航空核实,该航司现阶段从釜山金海机场起飞的航线仅有釜山至青岛(BX321每周四一班),且近期无开通其他航线计划。驻釜山总领馆特别提醒领区中国公民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机票,切实提高防范意识,警惕假冒销售机票诈骗陷阱,以免上当受骗。

此外,自121日起,从韩国出发搭乘航班赴华的中外籍乘客要在登机前2天内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凭双阴性证明向中国驻韩国使领馆申领带“HS”“HDC”标识的绿色健康码后乘机。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健康码审核不再接受NHS检测报告

近期,有多名自英国出发赴华的旅客在抵达中国后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有关旅客大多持有英国卫生部门(NHS)出具的检测报告。按照英国政府规定,NHS检测不适用于国际旅行目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出现新冠肺炎症状的人员才能预约进行NHS检测,检测场所出现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可能性较大,健康人员前往检测将面临接触感染者的可能。如因此感染,不仅损害个人健康,产生经济负担,更会给同机乘客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保障赴华旅客的健康安全,同时避免因报告不符合要求而影响行程,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提醒:中国驻英国使领馆在健康码审核工作中,将不再接受NHS检测报告。检测报告须体现乘客个人信息(除姓名外,还要包括出生日期或护照号码)、检测机构信息(至少包括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采样时间、报告时间、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等要素。中国驻英使领馆将随机联系检测机构核实检测报告真伪,对无法核实或核实为伪造的,将不予核发绿色健康码。

近期赴华人员要关注上述要求,选择符合条件且卫生消毒有保障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提醒检测机构及时回复中国驻英国使领馆的电话或邮件。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提醒留学生防范电信诈骗

近日,有侨胞向驻西班牙使馆与驻巴塞罗那总领馆反映,有不法分子将电话号码篡改为使领馆对外公布号码,冒充两馆工作人员,假借协助补办居留证件、挂失盗刷银行卡、邮寄领取护照等理由试图套取侨胞信息和骗取钱财,所幸暂无人上当受骗。驻西使领馆再次提醒旅西中国公民防范电信诈骗。

警惕不明电话、短信和邮件。驻西使领馆不会采用语音留言方式进行联系,不会电话通知护照过期,不会在电话、短信和邮件里询问您的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不会通知有涉国内案件需处理,更不会将电话转接所谓办案单位。驻西使领馆为外交领事机构,不能协助办理居留证等西班牙证件,或协助处理银行卡盗刷等个人事务。驻西使领馆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有关通知中已写明使领馆账户信息,不会以邮寄领取护照等为由要求给其他所谓“安全账户”转账支付。如碰到涉及上述内容的电话、短信或邮件,可立即拨打两馆的领事保护电话核实。

保护好个人隐私。不随意公开个人身份证件、银行账户、家庭住址等信息,谨防隐私泄漏被不法分子利用。在不见面办理护照过程中,两馆不要求申请人提供账户信息。如确需提供个人住址、护照和当地居留等信息,务必注意核实对方身份。如有任何疑问,及时向两馆证件咨询电话或邮件核实。如确已被骗,要第一时间告知驻西使领馆并在当地报警,以便警方能够及时介入协助挽回损失。

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提醒公民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防范

近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各地社会治安风险明显上升,一些欧洲国家相继发生恶性袭击,比利时也发生了华人餐馆遭遇抢劫的情况。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提醒在比利时的中国公民继续关注当地疫情形势,减少非必要出行,切实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风险。

同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住所、餐馆、店铺等安保措施,积极防范治安风险,维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如遇盗抢或发现可疑迹象,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及时报警。如遇紧急情况需要帮助,可拨打使馆领事保护电话。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提醒公民防范电信诈骗新手法

近期,陆续有领区中国公民和留学生向总领馆举报接到诈骗电话。主要诈骗方式包括:冒充驻德使领馆致电,播放一段语音提示后诱使接电人按键进入人工服务,随后声称其居留权存在问题或涉嫌卷入经济犯罪案件,并用技术手段伪造国内公安机关电话,通过社交软件发送伪造的“逮捕令”“通缉令”等文件,威胁当事人将被引渡回国,同时以“案情保密”为由,通过恐吓等手段要求接电人切断与家人朋友的一切联系,进而诱骗威胁其将存款汇入所谓“安全”账户;通知接电人2小时内来使领馆领取包裹,如接电人表示2小时内无法到达使领馆,则继续通过最初的手段实施诈骗;冒充快递公司致电,声称包裹内含有违禁品,再通过最初的手段实施诈骗。

基于近期发生的案例,驻慕尼黑总领馆再次郑重提醒在德中国公民:总领馆电话是直拨电话,不会通过语音提示拨打分机号码跳转至人工服务;总领馆不会要求当事人提供个人姓名、出生日期、护照号码、银行卡号等个人隐私信息,也不会要求当事人向指定账号转账、汇款;如接到疑似诈骗电话,请保持冷静,通过其他渠道核实后再处理;同时拨打使馆领事保护电话,或拨打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12308热线,请求将相关信息转至有关使领馆进一步核实。如不幸上当受骗,要第一时间向当地警方报案,同时向国内公安机关报警。

无论不法分子如何翻新诈骗手段,请记住“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不要进行转账支付”。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