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蔡文玲 文并摄
“是否预约了学校接机?是否记下校方24小时联络人电话?携带现金是否要兑换一些硬币?”这些问题在2018年留英行前会上得到解决。5月12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邀请英国使馆官员、留英校友、签证官等,为即将赴英留学的学生及其家庭免费提供专业的行前辅导与咨询、分享英国学习心得及生活经验,也让心怀梦想的学生在此结识同行人,共同激扬青春。
使馆分享“干货”,从出发准备到职业发展
5月12日下午,即将奔赴英国的留学生和家长聚在一起,听取英国大使馆讲解英国学习生活经验和注意事项。内容从出国前要了解的信息,到新生抵达英国后行程、入住宿舍、学校管理、生活交友、费用资金、交通旅行、应备衣物、独立生活、购物娱乐等“干货”。
“大家知道伦敦有几个到达航站楼吗?对,5个。所以跟学校预约接机时要说清楚,同时要记好校方提供的一名24小时联系人的姓名及电话。当你在旅途中遇到问题或未能安全抵达,便可随时求助。另外兑换货币时,要准备一些50英镑以下面额的钱,方便使用。”
来自英国使馆的官员讲解了一些留学要注意的问题。除必须了解的生活内容,还分享了一些生活小细节。“在座的女生是不是准备好了漂亮的裙子拍照?提醒大家,夏天衣服可少带,因为英国穿裙子的机会并不多,相反要带一些夹克。”
“衣服、被子这些生活用品可在当地购买,价钱和北京差不多。戴隐形眼镜的同学要多带一些护理液,因为英国的隐形眼镜药水是弱酸性的,要浸泡8个小时候才可以戴。如果像在国内一样只冲洗后就戴,眼睛会因为刺激疼痛至少要休息三天。还有,在座有穿36码鞋的女生吗?英国人的脚普遍比较大,36码基本都能买到特价鞋。”
除了现场分享,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还为留英新生发放了《2018旅英手册》,提供包括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实用建议与查询网址。海外留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是留学生家长颇为关注的问题。《2018旅英手册》也根据国际环境的即时变化为新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建议,包括消防安全、应急逃生、交通出行安全等。
校友现场答疑,新生寻找最佳同行人
活动现场,来自牛津、利兹、圣安德鲁斯、帝国理工、兰卡斯特、伯明翰、诺丁汉等大学的校友以巴士驿站的形式迎接新生。把他们在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经历分享给学弟学妹,尤其是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抵达英国后的衣食住行、在英国教育体系下的学习方法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所需要做的准备等。
“上课时尽量不要录音,这样可能会引起教授的反感。课上有疑问,可找教授咨询,他们很喜欢学生提问。”毕业于利兹大学商学院的袁悦回答工程学院新生的提问时说道。怎样同英国人交流沟通?如何高效融入当地生活、体验最有特色的活动?留学生所关心的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答和示范,让新生在抵达英国时能对多种状况应对自如。
在现场签到台对面,一张印有英国地图的展板上,已经用图钉在不同城市钉上了新生的照片,这是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特意为留英新生准备的同行人征集活动。现场为新生拍照,并在即将就读的学校位置放上自己的照片,寻找一起学习的伙伴。本次行前会首次推出“同行人现场征集”活动,帮助留英新生在现场互动中找到朋友。
学姐分享经验,顺利度过学习焦虑期
优质的英国教育资源对于中国学生有着强大吸引力。但是,新生在英国学习时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出现不安与焦虑。学姐李如玥用亲身经历给他们上了学前一课。
来自牛津大学儿童发展教育专业的李如玥,分享了自己初到牛津大学时,学习上从不适应到最终毕业的心路历程。她刚到牛津大学第一学期的论文,就被导师给出了不合格的成绩。导师告诉她没有引用文献。她很焦虑,担心期末会不及格。经过思想斗争后,李如玥主动找导师说重新写一次,导师欣然同意。其实,在学生看似很难又无解的题,只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李如玥建议新生多学习写作结构,重视引用文献的重要性,多听老师的意见。他们班有15名学生,有时候导师一对一教学,每次聊1小时左右。对问题,新生要主动和导师沟通,包括疑问和困难。
除了学习方法,李如玥还建议新生加入一两个社团,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在刚到牛津大学的一段时间里,李如玥并没有加入社团,但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就自我否定,又不知道怎么解决。后来,她预约了学校的心理咨询。两周后,心理咨询老师为她解答并给了建议,帮她建立起了朋友圈。原来很多同学在写作时也会遇到和她同样的问题,即使是英国学生也不例外。她建议留学生要主动交朋友,放下自卑和没有必要的自尊,有问题要寻求帮助,而不要一个人去承受。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官员表示,2017年,超过16万中国学生赴英求学,其中75%选择英国学位课程。英国签证与移民局在中国共签发了8.8万份学生签证,较2016年增长15%,来自中国的留英学生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