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始于执笔

发布时间:2021-04-14 期号: 1546期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申旭庆

 

  执笔法为历代书法家、书论家所重视。唐代书法家韩方明、张旭均认为“书之妙在于执管”。韩方明在《授笔要说》说:“第一执管。夫书之妙在于执管。”颜真卿也曾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记:“真卿前请曰,幸蒙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攻书之妙,何如得齐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发展到清代,执笔法名目繁多。另外,执笔除了执笔法(指法)的不同之外,还有高低、松紧的区别。

  唐代对执笔法就已有深入探讨,如韩方明《授笔要说》所论有五种执笔法,卢隽《临池妙诀》对五指执笔中各指功能作详细论述,皆是崇尚“五指共执、双苞为上”,但也指出那时较为流行“单指苞管”。宋代苏轼有“执笔无定法”的论述,但当时由于其执笔为单苞,受到士大夫所讥讽。也可以看出单苞执笔法已不是宋代主流。黄庭坚《跋东坡水陆赞》云:“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宋代以后对执笔法的论述,则是在《授笔要说》《临池妙诀》中记载的基础上加以阐释。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一《三之笔势》:“夫握笔名指,一指在上为单钩,双指为双钩,指聚为撮笔,皆学书之因习也。伪蜀士人冯偘能书,得二王之法。然而以二指掐笔管而书,故每笔必二分,迹可深二三分,斯书札之异者也。”此处明确指出“单钩”与“双钩”的区别,“一指在上”即是“单指苞管”为“单钩”,“二指在上”即为“双指苞管”为“双钩”。

  明代的解缙在《春雨杂述》一篇中对执笔中的几个指法概念作了区分。他认为不同的执笔法适宜书写不同书体,把此种归为执笔的功劳。在《春雨杂述·书学详说》中云:“扳罾法,食指拄上甚正而奇健。撮管法撮聚管端,草书便。提笔法,提挈其笔,署书宜。此执笔之功也。”清代时,梁巘对执笔法更为看重,认为不得执笔法即便是每日临摹钟、王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如今对执笔中用指的讨论也较多,如庄天明《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一文通过传世绘画图像中的执笔图示,总结出了唐代主流执笔法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宋元时代已出现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并存与交相流行的现象,明代三指双钩取代二指单钩成为主流,清代承明代传统或提倡古法(二指单钩)或倡言“五指共执”。轩敏华《<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指瑕》一文则认为,古代的图像大都不是对现实的真实摹写,以图证史有自身的局限性,“二指单钩”“三指双钩”皆是受图像的误导,唐人绝无“二指单钩”“三指双钩”之说。唐、五代以迄北宋是双钩法渐替代单钩法成为主流执笔。

  清朝时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对执笔法列举了十二种:拨镫法、拨镫枕腕法、平覆法、平覆枕腕法、握管法、单苞法、捻管法、撮管法、提斗法、三指立异法、两指立异法、握拳立异法,并画有图示(如下图)。此十二种图示中,三指立异法、两指立异法、握拳立异法皆为异于常人法,拨镫法、拨镫枕腕法、平覆法平覆枕腕法、握管法皆属“双指苞管”

  执笔的高低从执笔法的记载来看与书体关系较大。静态书体书写时执笔较低,动态书体书写时执笔较高。在书写实践中,书写同一书体时执笔的高低又受字的大小及伏地式、跪执式、伏案式(坐、站)、题壁式等身体姿势的影响。张怀瓘《六体书论》中说:“然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著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其故何也,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制岂自由,转能旋回,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执笔的松紧直接相关的是手指运笔时的灵活程度,执笔紧是手指发力握住笔管,使臂腕的力量传到毫端,笔画不至纤弱。但如果执得过紧,则使指僵腕死,运笔板滞,线条缺少灵动的变化。苏轼《书所作字后》也加以论述:“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