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徐云平
中国历来被称为“神州大地”或“九州”。“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仍念念不忘九州统一,爱国之心令人感动。那么“九州”这个词从何时开始使用?为何中国历代王朝更替,国土疆域不断变化,但中华民族对正统核心疆域却一直有较深刻的认识?
在中央电视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首集《尚书》中,孩童们反复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这是《尚书·禹贡》中的句子,大禹历经磨难,平定洪水,用自己的足迹,丈量神州大地,分定华夏九州。《禹贡》一文把全国分为九州,然后分州叙述各地山川、湖泊、 土壤、物产、田赋、贡品和交通等情况。这是“九州”一词最早的出处。文章塑造了大禹这个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形象,展现出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胸怀天下、不屈不挠的精神。《禹贡》在空间地理层面奠定了华夏的基本疆域,定义了核心的“中国”区域,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
《尚书》是一部什么书?《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记载了上古历史。据传孔子曾删定六经,并为《书》做序,《尚书》是儒家六经之一。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更是上升到至高无上的权威高度。《尚书》和其他儒家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各门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禹贡》这篇文章奠定了中国地理学的基础,《汉书·地理志》就把《禹贡》一文放在首篇。
之后,世人把《尚书·禹贡》一文进行了图像化,出现了许多禹贡图或禹迹图。禹贡图是以《尚书·禹贡》的文本为主要依据,根据《禹贡》中记载的山川地理和九州划分情况绘制的一种历史地图。有的禹贡图用于治水,有的禹贡图为了注解《禹贡》一文,有的则不断呈现和强化了华夏核心区域。晋代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他在详细考证古今地名、山川和疆域的基础上绘制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此图虽已失传,但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尚书·禹贡》促成了中国历史地图的绘制和发展。
到了宋代,禹贡图大量出现。当时边患严重,人们对边疆问题密切关注。《禹贡图研究——想象、绘制与阅读》中提到,“禹贡图的绘制承载起的士大夫的疆域想象与政治理想,也寄寓着守护华夏文明、恢复中原故土的家国幽思。”宋代两幅石刻禹迹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网格地图之一,一方存放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另一方现藏于镇江焦山碑林,属于同一版本。原石的绘制时间是刘豫(金朝扶植的傀儡皇帝)阜昌七年,这是金攻宋后扶植的一个伪政权,这一年就是南宋绍兴六年。《禹迹图》力图展现北宋时期最新的图景,同时反映出大禹时期辉煌的疆域。根据刻石的跋文记载推测,两方石刻地图当时都置于当地学校中,用来为学生讲授地理常识,同时让人们怀念故国疆土,遥想祖先辉煌。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禹迹图在当时已进入南宋的官学教育体系,成为国家意识建构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