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验学校民乐团、扬琴乐团教师 付云含 文并摄
以美育人·国乐传承
3年前的10月,北京实验学校(海淀)民族室内乐团成立。每周定期进行合奏与排练,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发展与扩大后,民族管弦乐团和扬琴乐团成立。仅2年时间,我们就组建了2支乐团,并先后发展到6个梯队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绽放。
开学后,我对全校掌握民族乐器演奏的学生进行深入调研并对演奏水平进行摸底,并根据学生的演奏程度及乐器编制改编电视剧配乐《射雕英雄传》,排练仅一个月的时间便站上舞台。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困难,因为乐器音质偏差及自己演奏水平偏低,导致了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自己所演奏的器乐,回家后也根本不练习。我只好抓住在校的课余活动时间,对他们进行引导并排练。从刚开始的分专业训练,到分声部训练,再到最后的合奏训练,学生不仅演奏及合奏能力明显提升,在排练的过程中也真正感受到了国乐魅力,由原来的怯场换成了自信,由原来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共同见证了民乐团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时也对民乐团未来发展起到了里程碑意义。
以美化人·根在普及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承载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民族音乐如何在当代完成凤凰涅槃,绽放万丈光芒,点燃国人心中的文明之火,是古老的中国民乐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与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西方交响乐相比,中国民族管弦乐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而且正处于“转型期”,民族音乐已经从“单打独斗”表演发展到了上百人乐团的大规模亮相。
普及国乐的意义在于“孩子们是否喜欢”“孩子们是否乐于参加”,这是我对乐团的定位与定义,也是我为之奋斗的方向。为此,我与民乐团学生团委共同策划了《国乐艺术空间》系列活动及《国乐系列讲座》活动。每一次的活动策划、组织、实施都是由乐团团委完成。我更多的仅是参与与倾听。例如,乐团团委通过开会讨论,制定出一学期的《国乐艺术空间》主题,由团长进行任务分工,包括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统筹、演出人员节目审核、新闻稿撰写、音乐会拍照等。在经过一期又一期的活动后,学生不断总结反思并创新。例如,为了达到普及效果,走进各班教室,进行国乐知识的讲解与演奏;为了创新参与方式,设计制作《国乐艺术空间》入场券;为了有序组织活动,设立了场务及协调人员,负责布置活动场地,到班级引领同学等。普及的根本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在于“无痕”的美育过程,在于播种到学生内心的国乐种子。
加强推进民族音乐教育进校园非一日之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需长期持续的努力。我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执着精神,持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课程,创作并推广原创文化精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