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京京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洋
3月15日,在漫天黄沙中,北京考试报记者前往运河中学汇学轩篆刻社。
化圆为方、平行等距、密填印面……专注的眼神,细腻的勾勒,一幅幅古色古香的篆刻初稿呈现在学生眼前。“哇,好漂亮啊!”“和博物馆收藏的印章一样!”围绕着这一幅幅篆刻印花初稿,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汇学轩篆刻艺术社团的学生发出了声声赞叹。
汇学轩篆刻艺术社团成立于2011年。围绕篆刻艺术,社团以金帆书画院展评、校园文化创设、社团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定期举办线上、线下师生篆刻作品展览,宣传篆刻创作知识,组织开展与篆刻有关的美术实践活动。
“发乎胸中之情、合乎文中之意、得于笔下之象、成于石上之痕、化于寄情之物。”作为篆刻社团的指导老师,运河中学美术教研组长肖智、在讲台上向汇学轩社团的学生介绍着篆刻的艺术精髓和创作诀窍。
篆刻创作过程要求从事者极其专注和用心。“光是印稿设计往往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要求学生积极翻阅指导书籍,网上搜索相关资料,集思广益,进行创作。”肖智说。
经过对初稿的反复推敲修改,确定的印稿经过“反写上石”便会“落于刀石之间”。接下来的“奏刀镌刻”环节,学生将刻刀细心磨制,在石料上一笔一划进行镌刻。随着刀沁入石,挫起的粉尘在刻痕间环绕飞舞,传承千年的偏旁部首在“匠人同学”的眼中时隐时现。经过“印面拍墨”“钤朱”“印蜕”等后续步骤,一枚完整的篆刻作品便制作完成。
“每次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看到自己做好的新印章钤盖在白纸上。那清秀的字体,古韵的图案,仿佛将我一次又一次带入瑰丽博大的东西两汉,烽火连天的群雄三国。使我沉浸在连绵千年的历史长卷中久久不能释怀。”高二(2)班的学生蓝心雨说。
入学伊始,作为高一新生的蓝心雨就加入了汇学轩。“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篆刻,但刻字拓印看上去非常有趣,而且还能培养我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初次接触篆刻,对于还算“门外汉”的蓝心雨来说是有趣且充满挑战的。将圆润有度、方正有型的印石打磨,历经镌刻钤朱,亲手将其转化为一枚印章,使她体验到快乐和满足;而反复推敲印稿设计方案,一丝不苟奏刀镌刻,则是对她想象力和忍耐力的考验和挑战。
“在设计印稿时,有些选字结构较为复杂,不知如何规整字形、安排位置,这类相关问题困扰了我好久。经过与肖老师不断深入沟通交流,推翻设计重修重画,最终收获了方正有度、位置适宜的最佳印稿,那一刻我体会到了特别强烈的成就感。”蓝心雨说。
随着设计能力和镌刻技艺的不断提升,蓝心雨对篆刻这门艺术更加专注与热爱。一枚枚精巧别致、刻印清晰的印章,从她手中制作出来,得到了家人、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和由衷称赞。
2020年9月,蓝心雨获得第二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印记中国”学生篆刻大赛市级初赛一等奖,12月入选全国总决赛,获得手工类中学组优秀奖。她以篆刻的表现方式,将中华民族齐心合力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全力以赴脱贫攻坚的十足信心完美地呈现出来。赢得了同学、老师和评审专家的青睐与喝彩。
“篆刻艺术带给孩子们的,除了更加细心的观察,更为持久的耐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喜爱。”肖智说。
“蓝心雨是我鼓励她来的,因为爷爷喜欢书法,我从小就对书法篆刻有兴趣。”同为汇学轩社团成员的高二学生闫梦彤说。
在这间用于篆刻创作的美术教室里,摆满了学生设计制作的各种篆刻作品、印章印料。学生身体力行,集思广益,把一幅幅浮现于脑海中的刻印图案,通过不断设计、镌刻、修饰,完美地制作展现出来。而依靠在教室的一幅幅刻印作品,仿佛在向人们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那连绵悠远的语言文字故事和光辉璀璨的文明历史进程。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已成为教育部确认的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学校。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鼓励更多学生加入篆刻艺术社团。与此同时,结合未来学生升学等考量因素,学校将同时在文化课和艺术课上加大投入,双向并举,培养拥有篆刻等艺术特长的优秀学生。”运河中学校长助理、政教处主任李云鹏说。
小小印章,承载千年记忆;方寸之间,尽显时代芳华。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汇学轩的学生将继续用刀笔在方寸天地间续写他们与篆刻的深厚情谊和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