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徐云平
甲骨文是记载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商周时代的文字。作为三千多年前的文物,汉字早期状态的载体,甲骨在不被人们认识的时候,竟然被当作龙骨而存在。龙骨是中医治病的一味药材,多取自远古哺乳动物的化石。传说自从剃头匠李成用捡来的甲骨碾成药粉治好了自己的脓疮之后,不计其数的甲骨都化为药材流入民间。
正是因为甲骨被当作了药材,才被因病抓药的金石学家、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面刻有与金文相似的文字。他经此研究,认定甲骨是三千多年前殷商王室的遗物。而通过甲骨文大家罗振玉的研究考订,最终确定了殷墟甲骨的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他的研究成果最终导致了中央研究院在1928年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考古发掘。
甲骨虽然是殷商人留给世界的印记,但经不起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的时空变换。辉煌一时的殷商文明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殷商王朝也因缺乏出土证据而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不被看作历史的信史。尤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学派,在古史考辨时认为先秦古书都不可靠。《史记》中依据先秦古书而撰成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都缺乏可信度,由此否定中国上古文明史,提出“东周以前无史”的观点。直到甲骨文的发现和发掘研究,才为商王朝的真实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著名学者王国维,更是利用“二重证据法”,把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研究,互为印证,从而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商王世系基本正确,也用甲骨文中的记载修正了一些《史记》中的小错误。
今天的我们,在面对这些“失而复得”的甲骨时,不仅感叹文明传承的不易,还要在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挖掘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使祖先的精神世界更加真实、深入地呈现出来。作为文字载体实物的甲骨,可以被掩埋,可以被当作药材碾为粉末,但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正源,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字的发展演变。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文字系统,具备了“表意”“表音”以及“意音”三大表词方式。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汉字的“六书”构造方式,在甲骨文中也都有体现。正是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和文化才得以传承。物质的东西可以损毁,但祖先的智慧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字、中国的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不曾中断,直到现在。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他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丰富的人文情怀。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自己的文字而自豪。
殷商文明不仅有甲骨文,殷商人在天文历法、农耕田猎、建筑艺术等各方面,也都有建树。一个个形象的甲骨文字,让我们得以重窥殷商王朝,触摸历史,了解王朝政治、祭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甲骨文是早期人类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同样吸引了海内外的研究者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可以说,甲骨分布流散在世界各地,而甲骨研究者也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