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个人知识

发布时间:2021-03-10 期号: 1536期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孙小雪

 

  [默会知识] 

  2020年暑假,我在拍摄一个纪录片时,拜访了一位互联网公司创始人。拍摄之余,他谈起了他的启蒙书籍——《个人知识》让他受益匪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回校后我也借来这本书,花了整整两周时间一口气读完,从中感受到个人知识在这个信息过载的互联网社会中散发出的价值。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我想在这本几十万字的哲学巨著中,作者最想讲清楚的就是知识的个人性——即知识的形成过程少不了个人的参与,纯粹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因此,学会思考个人知识如何与客观性相融具有很大必要性。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出的的“默会知识”理论,是个人知识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最受人关注的部分。他把知识分为两种: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就可以加以表述的,被称为显性知识;此外还活跃着另一种不能被表述的知识,它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在书中被称为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习得包含“人”这个认知主体的积极参与,这个动态过程是人通过整合来自外部的各种线索与细节、身体感知和经验等各种意识,最终形成对事物完整的认知。可以看出,默会知识的习得方式凸显了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让主、客观不再相分离。

  [个人化知识]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信息的极大共享,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等地接触到广博的知识。但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洪流,或许也把我们的注意力分割得四分五裂,几乎终结了长线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背景越来越呼唤着我们的辨析、溯源能力。

  然而,默会知识的习得很多时候是无法迅速获得回报的“低效”过程,远不如我们“百度一下”来得直接。而作者所提出“所有知识都是个人化的”。在知识没有被个人充分地理解内化之前,通过检索获取的信息,多是一些支离破碎、杂芜丛生的噪音;虽然我们可以随时获取,但那也不过把人变成一个对各种错误和谬见不加考辨的“两脚书橱”,检索来的信息永远无法代替个人生成的知识。

  在这样一个内容生产的质量是风向标的时代,尽管网络上总是流传着“爆款标题的几种套路”“好特稿是这样讲故事的”等模式化文章,但这种快餐式的内容是被曲解和割裂了的知识,而且支离破碎的模式化总结并不能真正理解本质,反而消解了内容生产的张力。现如今我们对“碎片化知识”的感慨,不正是互联网时代人们难以调用自己的默会能力,将纷繁的外部信息转化为个人知识的体现吗?

  默会知识代表着的判断力、理解力,可以说是一种知识品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对知识潜咏琢磨,投入个人的参与,我们才得以把驳杂的信息不断内化,生成个人化知识网络,更好地在互联网时代“乘风破浪”。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