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中学学生 吴增然
一座城市让人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许多时候也许是因为一个特殊的人,一张古老的照片,一首引你共鸣的诗,一篇振聋发聩的文。
无意间,我翻开摄于1874年在武汉的照片。相册的第一张照片便是黄鹤楼。黑白的照片,底部有些泛黄,孤独的黄鹤楼伫立在临近长江边的蛇山黄鹄矶上。就是这样一座楼,十年后因汉阳门外“张姓骨货作坊失火”而被殃及,化为灰烬。如今它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之下,在原址的附近仍留有一小平台,上有一座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纪念碑。如今的黄鹤楼外观五层,内置小九层,喻意九五至尊,与别称为“江汉朝宗”的武汉相匹配。
我买了票,从后山而入,静静地拾阶而上。台阶很陡,我只能专心向前。猛抬头,惊现一座楼,拔地而起,就像横空出世,那气魄让人仰慕,不容小看,比我想象中要惊艳许多。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吟诵诗赋,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岳飞、杨慎、张居正等,都有名作传世。
站在白云阁之上,极目楚天阔。观长江碧水,一桥飞驾其上,南北天堑变通途。遥想当年唐代诗人崔颢,沿着回乡的足迹来到黄鹤楼,面对烟水朦朦的江面,抒发了漂泊异地的伤感及思念故乡的情怀。他站在黄鹤楼前,脱口而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遥望故乡汴州,近乡情更怯,思乡情更切。南宋大文学评论家严羽,曾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评论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一首《黄鹤楼》成为吊古怀乡之佳作,传颂千年。作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楚狂人”李白,游历到黄鹤楼,诗兴大发,猛抬眼看到崔颢的题诗,连称绝妙后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然后搁笔而去,“搁笔厅”由此得名。然而怀着对山水的热爱,李白割舍不断对黄鹤楼的情愫。他先后写过不少与黄鹤楼相关的作品,其中以惜别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为人们所熟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灵动飘逸的意境,别而不悲的友情,是送别诗的典范之作。崔颢去世后的第八年,李白也追月而去,但他们的诗篇却带给了后人以文学之美。
来到广场前,伫立在岳飞雕像下,想起这位抗金英雄在武昌镇守时,也曾多次登上黄鹤楼,留下了《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眺望长江北岸,想象北宋故都昔日的繁华之景,泼墨抒发了他坚决要收复北方故土的决心。全词婉约风格为主,但内容上并不少豪放之气,故有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之叹,却无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之悲。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王侯将相登临黄鹤楼,看烟波浩渺的长江之水,留诗作赋,抒人生之怀。或叙友情,或抒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表达爱国忧民之情思。今天的黄鹤楼已 成为武汉的一张名片。那具有独特民族建筑风格的飞檐琉瓦,巍然壮美;那荆楚文化的千古象征,集古典与现代相交融、用诗化与美意构筑的黄鹤楼,以不屈的生命姿态,傲然屹立在天地之间。那些记载着人类真实的情感和思想的文字,日久弥新,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