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状元是我国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考试的第一名。“状元”一词最早见于唐朝。唐朝的科举考试有许多科目,当时只有进士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因为考生赴京应礼部试,中第后须以奏状报于朝廷,第一名列状之首,故称“状头”“状首”,又称“状元”。宋代推行殿试制度后,沿用此称谓。当时对通过礼部试的考生有一个排名,殿试后依殿试成绩重新排名,并将第一名称为状元,而礼部试的第一名称为“省元”(明清时期称为“会元”)。从此,状元成为殿试第一名的称谓,并且区别于省元。既获省元,又获状元,并在地方上的解试中也获第一,便为“连中三元”。宋代有时也将一甲的一、二、三名统称为状元。元朝将状元定为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专称,明朝更以制度形式规定,殿试一甲赐进士及第,其第一名为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
“状元”一词在历史的发展中还有许多别称,如榜首、状头、状首、鼎元、鼎魁、廷魁、大魁、殿元、殿魁、殿撰、龙头、龙首、龙头客、天子门生等。这些别称是从不同角度对状元的赞美。状元是殿试的第一名,故称“殿元”。状元之名列在金榜第一行之首,故称“榜首”。“魁”有首选、第一的意思,而殿试又称廷试,所以称状元为“殿魁”“廷魁”,而“大魁”则是对第一名的恭敬之意,有赞许为天下第一的意思,科举时代很多地方也把中状元者誉为“大魁天下”。科举有了殿试之后,把参加考试的进士排名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名,就像鼎只有三足一样,所以被称为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故有“鼎元”“鼎魁”之称。在封建时代,都把考场的正门称为龙门,而把取中的进士称为“登龙门”“跳龙门”,状元自然被称为“龙头”“龙首”“龙头客”。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考生王佐获取状元功名,辛弃疾为他所作《满江红》贺词中有“三万卷,龙头客”之句。宋代有集贤殿、集英殿等修撰官,简称“殿撰”,明清时期的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故亦沿称为“殿撰”。殿试是以皇帝名义主持的考试,因此殿试所取之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魁首,他们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最终攀登上了“金字塔”的顶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得到这个称谓是当之无愧的。人们对状元报以赞许的目光,给予崇高的荣誉,这实际上是继承发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在科举时代,“状元”这一称谓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有关状元的故事传诵不衰,不但存在于史书中,表演于舞台上,而且渗透到生活习俗、饮食起居等领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即所谓的“状元文化”。
有关状元的故事不但载于史籍,而且从唐宋时起,就被编为小说、戏曲,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宋、元、明、清有关状元的戏曲、弹词就有上百部。这些戏曲、弹词脚本大都搬上了舞台,其内容深刻地反映了科举制度下的士子,特别是状元的生活。辛酸苦辣、悲喜交加、善恶美丑,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是科举生活的再现,因而历代演唱,经久不衰。通过演员的形象塑造,有关状元的故事影响更大,有时甚至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这些小说、戏曲塑造了形形色色生动的状元艺术形象。其中有丹心报国的英烈,有才华横溢的才子,还有女扮男装、争取自由的女状元。人们通过这些状元的艺术形象,表达自己的爱情、理想与追求。这些有关状元的小说、戏曲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成为“状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状元”作为一个曾经令人艳羡的称谓,在科举时代有着很大的影响,曾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废止,人们已很难一一道出状元们的名字,但“状元”这一称谓却一直在社会民众中使用和传播。如今,“状元”已成为第一名、成功者、拔尖人物的共有称谓,而且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俗语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说。人们如此喜闻乐道和广泛使用“状元”这一称谓,不仅是因为它带有吉祥喜庆的含义,更主要的是,这里体现着一种公平竞争的原则,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毅力和勇于奋斗的精神。这是整个社会给予成功者的极大鞭策,同时也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道德力量。
状元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与才智,不断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鼓舞人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状元文化既是科举制度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闪烁着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