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 申旭庆
毛笔在中国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早期毛笔做工简陋,随着书写要求提高,制笔工艺也不断提高,总的来说,可分为 “无心笔”和“有心笔” 两种。“无心笔”称为“散卓笔”,制作方式为散扎,与“有心笔”裹心缠纸法相对。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毛笔属于“散卓笔”,即省去加笔心的工序,直接选用一种或多种毫料,散扎而成。散卓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心没有裹纸,增大了实际书写范围,这使得笔的蓄墨量及书写范围增加,达到刚柔相济、挥运自如的功效。
毛笔在我国使用历史较长,大致分为以下分期:张光宾在《中华书法史》第十章《笔性与书家好尚》中指出,先秦迄西汉使用的毛笔较为简陋,现已发现的楚笔、秦笔、西汉毛笔,笔毫体型纤细;东汉居延笔及乐浪王光墓中笔头加大;魏晋以后书家依照自己的书写习性择笔,如传卫夫人(兔毛笔头长一寸)、王羲之(鼠须笔)、南朝刘宋内府(白兔毫大管笔)等;唐时举子应试多用大致如白居易所赋的鸡距笔,另外柳公权喜笔毫优柔而出锋长之笔;宋代诸葛笔沿唐制毫健心圆,宜著臂就案,如宋代苏轼就喜宣城诸葛高笔,而宋代黄庭坚则与苏轼喜好不同,尚无心散卓笔或紫毫无心枣核笔;元明以后,书家渐尚羊毫散卓笔。笔毫的长短多少以及做笔工艺,直接关系到毛笔笔锋弹性大小,如强毫短锋,有柱、有被,其性更健,如唐、宋旧制的鸡距笔;若强毫锋长而细,其性则强中带柔,如近代发现两汉以前的古笔与宋代黄庭坚爱用的紫毫无心枣核笔。反之弱毫短锋则较健,锋长则更柔。
散卓笔开始使用的年代并没有准确的文献记载,但从包山战国楚笔、居延汉笔头、马王堆出土的毛笔可知,早期的毛笔多属于散卓法。唐代以来,段成式、柳公权等人也提及过散卓笔。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二《笔谱上·二之造》中载(传)李阳冰《笔法诀》中也有记:“夫笔大小、硬软、长短或纸绢心、散卓等即各从人所好。”
毛笔发展到唐代后流行用“裹心缠纸法”制成的有心笔,如鸡距笔(宣笔)等。宋代,有心笔中的“诸葛笔”成为文人士大夫争先称颂的对象。明清时期,随着造纸技术发展,纸幅增大,毛笔的形制也随着增大,散卓笔又成为主流,尤其楂笔、提笔等大型毛笔多为散卓法。笔毫制作原料也有所扩展,采用了如羊毫、狸毛、猪鬃、马鬃、青麻等。
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毛笔主要有宣笔、湖笔、湘笔三大类。宣笔流行最早,在晋代已颇有名气,唐朝时宣州的制笔业已经跃居全国之冠。穆孝天在《宣笔》一文中论述了宣笔的起源、唐代宣笔的兴盛、宋代宣笔的大发展、元代以后宣笔的衰落等。唐宋时期宣笔成为最著名的毛笔,宋代诸葛高为最杰出的宣笔笔匠,屡受文人士大夫赞誉。宋代是毛笔形制重要的转型期,由于散卓法的兴起,诸葛笔开始走向衰落。在元明时期,毛笔门类格局有所变化,湖笔逐渐兴盛,在原来宣笔的基础上兴起了大型的散卓毛笔。清代由于碑派书法的发展,湖笔的发展特点渐渐以长锋羊毫笔为主要产品,兼及狼毫、兔毫、兼毫笔等。元代散卓笔的普及是湖州笔兴盛的重要标志。冯应科是元代最著名的制笔大师,与赵子昂、钱舜举被同时誉为湖州三绝。金代元好问曾感叹:“宣城诸葛寂无闻。”到了元代,湖笔渐渐取代了宣笔的中心地位。当时湖笔的品种以兔毫为主,狼毫笔也开始得到了普遍推崇。湘笔主要产于湖南长沙,其制作工艺和湖笔羊毫稍有不同,不太讲究笔头外观的制作,多以传统无心散卓法为主,以“兼毫水笔”称誉。水笔以小楷笔为主,笔心以短狼毫掺以麻纤维制作,外被短兔毫。水笔使用时笔头全开,用后套上笔帽,帽内少留一些水分,以保套内湿润,养护笔锋,故曰水笔。湘笔与湖笔相比,具有廉价、耐久、便捷的特点,因此受众面广泛,对于文人阶层来说,属于较为实用的一种,笔毫主要采用中南地区的兔毫、狼尾以及山羊毛制作而成。
到明代中后期,巨幅书法为书家所崇尚,祝允明、徐渭、张瑞图等,皆擅长书写巨幅立轴。为适应此种书写风尚,湖笔的种类以及形制有所变化,出现提笔与楂笔等大型毛笔。清代时,湖笔继续保持了明代繁荣的局面,且作为贡品受到朝廷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