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生 赵雨格 徐子茹
“爱心万里行”是北京大学学生爱心社的品牌志愿活动。学生志愿者在暑假期间组成4至5支15人左右的队伍,各自前往教育资源薄弱的偏远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半月的支教。活动最初开始于1995年,迄今已开展20余年,足迹踏遍江南塞北、城镇乡野,已经走过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26年的实践过程中,万里行逐渐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支教模式。队伍成立后,我们会在出发前召开多次队务会,对各类工作进行充分讨论;正式出发前,还会集中备课一周,并进行三轮试讲,吸取老志愿者的经验与教训,不断修改、调整教案,不断完善授课方式。队规严明,在坚持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纪律第一、团结第一的前提下,用严肃的纪律来要求团队和个人。队伍内分工明确,每个人绝不只是讲课的老师。我们有领队、副领、教务、队医、社调负责人、物资负责人、厨师长、秘书、会计、出纳等详细的职务分工。这样的工作设置不仅锻炼我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团队得以高效运转。由此,我们用三个月的时间设计丰富多元的课程,打磨每一句表述,雕琢每一个细节,完善每一项工作,力求不辜负孩子们和志愿者的期待。
我们活动的宗旨是“支教”,但它所包含的内容与形式却并不止于此。每一路志愿者在开展针对特定学校的教学外,还会利用休息时间在当地进行社会调查,主题包括当地的教育情况、经济情况、生活困境等,并最终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力求获得对城镇乡村现实更深刻的理解,呼吁获得更广泛的关注。另外,志愿者还会与当地高中联系,与即将高考的考生交流,为他们答疑解惑。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活动,我们争取为支教地区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让万里行的社会实践变得越发充实,其背后更是志愿者对社会真切的关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与志愿组织都在开展短期支教活动,同时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与社会公益组织对贫困地区儿童的关注与帮助,“山区”的孩子已经拥有很多接收外界信息与获得知识的渠道。短期支教的局限性也不断引发我们的思考:志愿者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全情投入,带来的东西是否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万里行从未停止新的思考与尝试:2018年,我们尝试引入乡村夏令营的模式,为孩子们带去丰富的拓展课程,同时推行导师制,以期与孩子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2019年,我们尝试通过回访,根据前一年的反馈设计更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一定程度避免短期支教局限性。同时,我们尝试将小学支教夏令营模式与初中支教相结合,设计统一主题将课程串联为系统的知识谱系,以期让每一个主题设计活动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2020年,我们编写了完善的短期支教手册,向社会分享经验与思考,并开始了云支教的探索。正是因为这种始终如一的思考与尝试,万里行高质量、高效率的体系才得以不断完善。
“朴素的拘谨”与“熠熠的灵魂”是两个描摹万里行内核的词汇。我们常常感慨,孩子们为我们带来的,似乎比我们给他们带去的更多。万里行的路员在总结中留下了志愿者审慎的思考与沉甸甸的热情:
在我看来,孩子们眼中的一点光芒就是坚持下去的意义,我的心灵也得到了澄澈和童真的荡涤。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地用几年时间支教。支教是一种形式,它代表着一种沟通交流、一种人文情怀,愿意打开心灵倾听的开放态度。所有志愿者或多或少,都在汇集爱的水道,小溪汇成大江之时,就是温暖徜徉之时。我依然一腔热血,我依然满怀希望。
——2019云南路,李琦玥
“希望大家心怀善意,清澈明亮”“提及年少一词,应与平庸相斥”“愿你努力之事皆有意义”……在离别时给孩子们的寄语视频中,每一位路员都表达了自己的祝愿,是对孩子们说,也是对自己说。在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模样——对一切充满好奇,对未来满怀期待,仰望星空,畅谈理想,万物皆新,纯净透亮。我们祝愿孩子们,也祝愿自己:永远在海面飘荡,在半空飞扬,永远轻盈,永远滚烫。
——2019云南路,徐子茹
2021年,脱贫攻坚继续吹响胜利的号角,但贫富差距悬殊、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现实提醒我们,任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一份责任的青年都不应漠然视之,这也正是我们仍然走在志愿路上的原因。
“你们的到来给了我勇气成为更好的人”“你们的到来让我知道了真正的人生应该怎样走下去”——当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一字一句地写下这些真心,便是爱心万里行活动的意义所在;这一点始终闪烁不息的光亮,滋养着它长久的生命力,在一个又一个梦想着的青年之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