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审美指数有几何?

发布时间:2021-01-12 期号: 1525期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教师 王书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人之所共好。一个素养高的人,除了具备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品格修养、辩证的思维能力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

  最近有几个热点事件引人思考。一是一些地方城市,为了所谓的美观统一,把原本各具特色的店铺招牌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大小、颜色、风格、字体都一模一样的统一招牌。此举让人大跌眼镜。二是广电总局发布不为劣迹艺人提供公开出境机会的通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的文章,对哗众取宠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批评。三是一幅全国书法特等奖的获奖作品引发了巨大争议,很多人吐槽,说此书法作品“小学生水平”者有之,称其为“丑书”者有之。

  欣赏美、创造美是我们所追求的,但美绝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种多样的,就如同这世上各种争奇斗艳的花朵。标准划一是一种美,个性卓异也未尝不美;阴柔、婉约是一种美,阳刚、豪放也是一种美;小草有小草的精神;大树有大树的伟岸……总之,美不一而足。美固然可以有不同的种类,但美称其为美要符合良好的价值取向,要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风气,要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统一的招牌”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戕害,“马保国闹剧”是对社会风气的污染,“特等奖书法作品”颠覆了人们传统审美的认知,因而它们不为广大民众所认可,甚至遭到批判。

  当今时代,鼓励个性,鼓励创新。但个性也好,创新也罢,都应遵循美的原则。在“流量为王”“眼球经济”的时代,要树立良好的审美观,时刻擦亮自己的眼睛,发现真善美,批判假恶丑。我们可以追求个性,但不必哗众取宠;我们可以追求经济效益,但要服务于人,而不能招摇撞骗;我们可以谋求功名,但不能媚俗取利;我们可以积极监督与宣传,但绝不能炒作恶俗。

  美的境界应是“自然”“健康”。这样的美不仅能愉悦身心,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也能带来社会和谐,推动民族进步。我们可以从经典名著中获得美的欢乐;也可以从大自然中汲取美的营养;还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讴歌美。

  最近的网红信息中也有极具正能量的事件和人物。比如被授予“共和国勋章”的抗疫英雄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的李子柒,“骑马带你去看万马奔腾”的女副县长贺娇龙,“赛马王子”丁真。他们不仅形象美,心灵美,品格也美,为浮躁的社会带来清新、美好的风气。追星不是坏事,但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审美标准,去造什么样的星,去红什么样的人。中华民族自古就不缺英雄,不乏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在今天,我们的民族脊梁也无处不在。我们不仅要知美丑,而且要懂得感恩与崇敬。我们既要铭记先烈,继承先人传统,也要以当下楷模为榜样,学习于敏、孙家栋、张福清、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钟南山……让崇高的美在我们身边发扬光大。

  古人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有审美能力,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获得无数愉悦与惊喜。生活多姿多彩,当我们在网上冲浪之时,当我们追剧、追星之时,当我们面对各种新闻事件之时……不妨多问一问自己:我的审美指数有几何?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