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爱国主题教育

发布时间:2021-01-12 期号: 1525期

北京市运河中学教师 张芳颖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亦是一种情感基因,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骨血之中,不管时间的车轮如何行进,不管历史的洪流如何翻涌,那些仁人志士,那些忠魂傲骨,永远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德育也是美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即兴而起,不是随意而动,而是利用契机进行的德育与美育。

  爱国主题教育可通过语文课堂来实现。语文课堂是基于文本进行教育教学的,而群文阅读就是很好的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是打破学段,打破文体的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至9年级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对比阅读,感悟伟大爱国情怀。我选用不同时代的作品:《破阵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邓稼先》,带领学生悟情于文本。

    悟情于文本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作者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荒僻的小村庄里,但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哀伤,年老体衰依旧想为国去守卫北方边疆,矢志不渝。纵使境遇凄凉、生活孤苦却 “不自哀”,展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满腔热血、一颗忠心,诠释陆游的爱国情怀,展示出一片赤胆忠心。

  在《破阵子》中,作者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梦中的军营里,他们士气高昂准备迎战。在梦中的战场上,他们一往无前,战功赫赫。然而,这一切只是梦境。虽表达的是壮志难酬之情,但作者的一腔忠愤交杂在字里行间,生动体现了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在《邓稼先》一文中,人物形象通过其一生的点点滴滴生动展现。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在他逝世后13年被追授为“两弹元勋”。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设计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恶劣的环境下攻关,在压力重重中坚守。他为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原因是他的身上有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那种奉献精神。

    施教于课堂

  通过细读文本,学生就能明确把握作品中都具备的爱国情怀。三篇文本不是割裂开的,对比分析发现,文章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让学生充分运用思维能力去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我设计了阅读任务:阅读三篇文本,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作品主题的共同点;阅读三篇文本,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他们的报国之路是否顺利,并谈谈原因;出于时代背景,结合你的现实生活,谈谈从三篇文本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通过文本对比阅读,能够跨越近千年的时光,解读作品中爱国志士的爱国情怀。在联系实际中,勉励自身,有所展望,诚德育也。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