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哈利·波特”系列第七部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入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教科书的推荐阅读书目。2000年8月3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宣布成功购买系列前三册版权,并于同年10月在王府井新华书店首发。自那天起,在我们平凡普通的生活里多了一个角落,来安放自己对魔法和奇迹的想象和渴望。直至今年,这套经典作品已经陪伴中国读者走过20年了。本版特推出此文,从一个受到过《哈利·波特》正面影响的成人角度探讨该丛书存在的意义,以飨读者。
哈利波特:独一无二的魔法世界
邵筱棠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算算时间,恰好也是见证《哈利·波特》这套读物不断完善的那一批人。在我们的记忆里,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这本小说是一把“门钥匙”,使我们对一个与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着迷,以至于每出一本续集,我们这些孩子便要第一时间冲去书店,只为最先知道后来的故事。温儒敏教授说过:“‘不爱读书’的孩子一旦接触到‘哈利·波特’,马上就着迷,变得爱读书了。”我就曾是那个“不爱读书的孩子”,既不爱看字,也不爱写作文。那时我的母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这套当时报纸也在宣传的读物试图改变我。而它确实像是有魔法一样,成功吸引了我,当然也包括全世界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也许正是如我这般的案例在20年间不断涌现——世界各地的“小哈迷”长大成人,并为不同领域作出或多或少的贡献——这也证实了这本读物对少年儿童的正面影响,它才能从当初的“闲书”成长为今天部编版语文课程的推荐阅读书目之一。作为与哈利·波特这位小说人物共同成长的一代,20年后的今天,我的一篇文章入选了人文社的《哈利·波特20周年纪念册》,成为一个有趣的轮回。
《哈利·波特》的故事围绕着一个虚构的魔法世界,但它的内容并不“离地”。适龄的孩子会发现书里的主人公——哈利与他的朋友们——会和自己一样,期待“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来信,经历校园的学习生活,面对成长中的种种困惑,为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的不和睦烦恼不已。这些都给予孩子极大的共鸣感和代入感。而书中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表达更是巧妙的、永不过时的。它用自然流畅的剧情展现平凡生活中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又用波澜壮阔的内容渲染面对邪恶势力时伟大的牺牲和不惧死亡的深刻精神。除此之外,一些精彩的细节体现了作者J.K.罗琳的价值观:对非己族类的平等对待(例如对家养小精灵这一概念的深入刻画)、在朋友犯错误的时候勇敢提出质疑(例如配角纳威在主角三人组再次触犯校规前鼓起勇气提出反对)等,这使一本原本被定义为“青少年读物”的小说既体现出人心中最简单的温暖,也表达了人性中较复杂的部分。
《哈利·波特》中文版(特指人文社版本)的翻译也为其锦上添花。原译者是英文专业出身,所以译文的文字极具表现力的同时,也保留外国文学的特征。以马爱农、马爱新老师组成的翻译小组真正做到了将原作者的新造词、魔法咒语、虚构剧情等内容用中文文字还原得栩栩如生,让魔法世界真正在国内“活”了起来,使小说的中文版本更加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文字的精彩与否对于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是否能进入语文(中文)课程推荐书目至关重要,它需要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对未成年人有所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与马爱农老师的私下交谈中,马老师提到,虽然丛书已出版20年之久,但在近年新版本出版之时,翻译老师对中文内容又一次作出修订,使丛书的汉字表达更加精确。这更加令我对出版社严谨的态度赞叹不已。
《哈利·波特》某种程度上使得世界不同的文化得到交流。从主角名字的来源到故事中出现的神奇生物,再到魔法咒语、物品等,书中明里暗里引用的西方文化、历史、地理典故,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初探西方文化的机会,这种接触在今天文化融合、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显得越发重要起来。有趣的是,某一年我与一位在中国研究传播学的外籍教授闲谈,对方表示想通过中英对照的方式阅读《哈利·波特》学习中文。某种程度上中英对照版的出现甚至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文化输出。
谨以此文,从一个受到过《哈利·波特》正面影响的成人角度探讨该丛书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