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验学校历史特级教师 周清华
考试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中国是考试的发祥地,考试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古最好的制度。”中国的考试制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具有重要作用,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我们要总结好这份遗产,以史为鉴,反观昨天,审视当下,探其规律,析其利弊,照亮未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提供有益启示。中国早期考试制度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远古时代考试传说
据先秦典籍记载,中国最早的考试出现于尧舜禹时代。原始社会后期部落的首领由民主选举产生。《礼记·礼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所谓“选贤与能”,就是酋长公选。传说尧的哥哥挚曾是部落联盟首领,因为人“不善”而被罢免,由尧接替其位。尧晚年询问“四岳”(四个部落酋长),有谁可继其位,“四岳”推荐舜,尧表示先要考察舜。于是便有“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史记·五帝本纪》)。后来舜在征求继承人时,“四岳”提出禹。禹由于治理水患,有重大成就,所以舜之后他便成为正式首领。《史记·夏本纪》说“帝舜荐禹于天”,这说明在原始社会时,由继承人到成为正式首领,要经过长期的考核与试用,才能得到正式确认。
夏商周时期考试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始于先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就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等记载。将“考”与“试”二字连用,始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其《考功名篇》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由此可见,其内涵逐渐演变为考查知识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西周春秋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考试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的选士制度。主要有两种方式选拔:通过学校教育逐级选拔培养;由相关府衙直接考核。无论是学校升选,乡举里选,诸侯贡士,在选拔标准上都要求德才兼备。《诗经·大雅·文王》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祯。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育才与选士相衔接,选士与选官为一途,这是西周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西周的考试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基础。到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导致学术下移,士人流离。直到这时,人才选拔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仍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