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两年我在英语广播台

发布时间:2020-12-15 期号:

 —— 那间小屋,那一群人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孙小雪 文并摄

在中国传媒大学,广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我在这里的三年参加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其中在英语广播台的时光,至今回忆起来仍然闪闪发光。

在广播台的两年中,我不仅掌握了做音频节目的完整流程,更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建立了长远而深厚的友谊。大一刚进入学校时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但广播台的大家庭让我迅速找到了归属感。英语广播台下设很多栏目组,我当时在新闻组,共有12名成员。大家配合得十分默契,除了一起做节目外,也会经常小聚,一起吃饭、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温馨得如同一家人。

我们每周都会出一期节目,尽管有时听众并不多。有时我们会自嘲是在“自娱自乐”,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制作节目的热情。我们轮流负责写稿、播音、剪辑音频,在一学期的轮换中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到各个“工种”。我在新闻组中负责国内新闻板块,每周浏览国内的新闻资讯,先写成稿子,再准备下周的录音或是剪辑。

我们的“基地”在一号教学楼顶层的一间小小播音室里,墙壁上贴满了历届同学的照片,墙体上也被涂鸦上了大家的回忆和青春。1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被隔成两部分,里间是播音间,墙上有厚厚的海绵板来隔离外界噪音,外间是安放设备的房间。隔断上有一块透明玻璃,以便里外间可以随时交流。虽然房间很小,但却是广播站同学的心灵港湾。每周末,新闻组就按照值班表来这里录音,然后拷走音频剪辑成一期完整的节目。在广播站独有的自由空气里,我们认真做出的每一期节目,大家都倍感珍惜。

工作时会有两位师哥师姐指导,我们也会互相纠正错误;录音时不放过每一个单词,力求在发音上达到精准,做到“零失误”。每一周的两个主播都会在有声词典里一遍遍跟读模仿,直到可以流利准确地进行整篇稿子的播音。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社员都已录完音离开,但师哥又叫我们回去重新录制一遍结尾。他解释道,在审音频时发现我们在读结束句“See you next weekbye!(下周再见)的语调不对,所以需要我们回来重新录制。我和另一位主播当时有些懊恼,心想:为什么要对一个结尾这么苛求,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结尾。虽是这么想,但是在反复模仿之后,我的发音也逐渐和师哥示范的一样了。可以说,正是在类似无数细节的反复打磨之中保持了电台节目一直以来的优秀品控。我们的节目越做越好,在年终全台大会中获得了金牌节目组称号。当听到有观众对我说:“你们的节目每一期都做成了精品。”那一刻,我意识到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都是有意义的。

广播台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大家像家人一般凝聚在广播台这个集体中。广播台工作氛围轻松愉快,我的创作热情也因此得以更好地施展和发挥,不断保持那一份最纯真的热情。工作中,无论是准备资料写稿件、拿起话筒录节目,还是在电脑前编辑音频,每位“同事”都在发光发热,充满了热情和干劲。每当我们齐心协力做出的节目在校园里午后或傍晚播放时,我们心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真是难以言说。

直至今日,当节目开头的旋律响起,我就会想起许多片段——那些自己认真创作每一期节目的时刻,那些出现在我生命中独一无二的人。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