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教师 房 斐 文并摄
提及苹果,你会想到什么?是餐后水果、牛顿的苹果还是乔布斯的苹果?前者酸甜可口给人提供营养、满足味蕾,中间的不经意砸出智慧的火花,后者能够流畅顺滑地为现代社会提供及时的信息交流。
近期,一组简约不简单、很容易被人记住的“苹果”出现在展览上,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莫奈和伦勃朗,一个是印象派大师,一个是古典主义巨擘。从颜色来讲,前者的苹果注重明快,后者的苹果突出光影、体积和厚重感——均准确体现印象派与古典主义的用色特点。
蒙克笔下扭曲的苹果化身为“花生”状,和其在作品《呐喊》中的人物如出一辙。达利的苹果快被“烤化”了,散发出一股超现实主义气息。这两个苹果比起整齐的伙伴们,一个扭曲一个瘫软,少了些规矩却多了些情绪。
再看这表面坑洼的苹果定是毕加索的画风,虽然略觉“怪异”,但也凸显特点, “立体派”的块块面面尽显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采。梵高的苹果更不必说,大家不妨比照梵高的经典之作,看看这个苹果的笔触、情感是否将梵高之特色拿捏到位?
几个简单的苹果,却能带给观众无穷的启示:其一,每个苹果不同,每个人更不一样。无论苹果的颜色、纹理有多大差异,都不影响观众得出“这是一个苹果”的结论,它们和人一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二,每个苹果都可以用不同方式来表现。不同形状也好,不同风格也罢,没有唯一答案,呈现的途径千千万。其三,筛选的标准不同,结果可能截然相反。如果按照售卖的标准,这其中没几个苹果“合格”,但如果将评价标准换成“丰富多元”或“有思想”,入围名单可能截然不同。其四,我们心目中的“真”苹果只能放在超市货架上售卖,给人提供维生素。而艺术上的“假”苹果却有可能以其他形式存在于博物馆,虽不能吃,但能记录历史,给人提供长久的启迪和思考。此时,你是否有了创作某种苹果的灵感,亦或,你准备做一个怎样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