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武举考试的历史起源小考

发布时间:2020-12-09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自古以来就讲究文治武功不能偏废。武以安邦,文以治国,文治和武功是保证国家正常运转的两种政治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政治环境下,各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武创业,以文守成,也是历代帝王摸索出来的治国模式。既然如此,一个国家要想健康、正常地运转,就需要在文官和武将的选拔方面都给予重视。

那么科举武举考试到底始于何时?

在唐朝之前,武将或因为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由士兵变成了将军,或是因为家里有练武的传统,后辈又继续走了祖上的路子。总之,很少有像唐朝时期进士科、明经科那样,坐在考场里通过考试当上将军的。但到唐朝后期,因为沿袭隋朝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进行的,所以武将也经常需要像进士一样,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就是所谓的武举,也就是说,武举是为选拔武官专门设置的考试科目。

那么,武举开始于什么时候呢?有人可能会说,《隋唐演义》里边不是讲了吗,瓦岗英雄王伯当就是隋朝的武状元,因为看不惯隋朝的腐败,才沦落当了草寇;杨广为了消灭天下有反动异心的人,在扬州设擂夺印,这不都是武举考试吗?但这只是评书故事,而不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当不得真。

我们还是要通过历史文献,进行一次“精神穿越”,回到那个时代,从历史资料中找寻值得信服的证据。在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之前,没有关于朝廷选拔武官的历史资料记载。到了长安二年,朝廷有了明文规定,要求天下各地方如有练习武艺者,地方官吏要像推荐明经、进士科考生那样,也把他们推荐给朝廷。

这个命令是武则天的一道圣旨,题目是《搜访贤良诏》。武则天在这道圣旨中说:“或英谋冠代,雄略过人,总韩、白以先驱,掩孙、吴而得俊;或力能拔距,勇绝蒙轮,冒白刃其如归,扫苍壁而不顾。”(《文苑英华·搜访贤良诏》)这样的人才,地方官要积极推荐。这段话什么意思呢?英谋指谋略英明,雄略指非凡的谋略;韩指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军韩信,白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白起,孙指的是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武,吴指的是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吴起,上面讲的是需要具有军事家头脑的统帅型人物。如果说上面是脑力劳动者的话,下面就是体力劳动者了:“力能拔距”指力量大;“勇绝蒙轮”指勇敢,蒙轮指冲锋陷阵;白刃,我们都明白,就是锋利的刀剑,“冒白刃其如归”就是不怕死;苍壁是用来祭祀天地的玉器,这句话是说即便得罪了上天也不在乎。

这就是武则天对武官的考试要求:当领军打仗的统帅或去冲锋陷阵。所以,史学家司马光指出:“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下》)既然是初设,说明以前是没有的。不过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了选拔武官的要求,但并没有像进士、明经科那样明确考试科目。武举考试是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趋于规范化制度化,逐渐成为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