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撷英

发布时间:2020-12-07 期号:

社团撷英  开栏语:本报即日起开设“社团撷英”栏目,展现莘莘学子新风采,引领校园文化新风尚,弘扬奉献爱心志愿服务精神,留下难忘的青春记忆。欢迎来稿,文体不限,字数在千字左右。来稿请发送至电子邮箱:kaoshibao@bjeea.cn

引 领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教师 马琳娜        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刘文军

身临其境,用美景佳作引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假期家庭出游、日常学校组织活动、外地研学课程、社团单独外出等都是学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好途径。学生带着目标去参观学习,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去美术馆,学习如何创作美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的孩子赶场一样报班上课,可我每每走进美术馆,却发现鲜有学生身影。其实,看展览也是引发思考的方式:除了平面绘画你还看到哪些其他表现形式?和之前对比,同一种题材你看到什么不同表现手法?你喜欢哪件作品,用手机记录下来与同学互相交流;请把你看到的方法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能否记录下你看到的大师制作过程;能把老师教你的回家再做一次吗……

学生在美术馆文明参观并受到服务员的好评;学生能主动和画家攀谈、询问绘画技巧,和画家合影留念;学生聚精会神地看非遗大师制作,并有幸请到大师教授制作简单作品,这些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置身其中,被佳作包围感染。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兴奋和喜悦能感同身受。长此以往学生也将学会自主学习,知道该如何看、看什么,学以致用。

结合研学,发挥社团优势

走出去,去研学也是师生重要的学习机会。每次外出前,社团学生都会集中学习现场写生技巧,学习选景、构图、处理主题、用笔用色知识。尽管每次外出,美术社团的学生都是带用具最多、最辛苦的,但孩子们从不抱怨,总是互相分工代劳,充满热情和期待,准备到当地“大干一场”。

在鹅池的树荫下,大雁塔的广场上,美术社团写生的学生是当地一道风景。大量游客围观着,不时夸奖着他们的作品。学生被夸得心里美滋滋的,总是在返程的车上和我汇报情况:游客说了什么呀,自己心里怎么紧张啊,现场写生就是和临摹感觉不同,看到美景特别高兴,在车上秀自己满意作品的、继续完善作业的同学比比皆是,身处这样的热烈氛围,我也不禁融入其中。

每次研学返校后,美术社员的写生展览都能引起学校不小的轰动。许多学生都不无羡慕地想参加美术社团。每每这时,社员就充当义务导览员,为参观者热情讲解,语气也不自觉地自豪起来。

不拘一格,用新颖样式引领

《我不是潘金莲》打破以往银幕形式,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月亮门的圆形构图,这一大胆尝试助他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奖项。可见,多尝试不同的构图形式对于视觉新鲜感、画面效果、绘画兴趣的提升都有帮助。

1、剪纸融合形式——“剪纸也时尚(作者  宋奕轩)

2、书签表现形式——“古朴存风韵

(作者 王心荃)

3、汉字构图形式——“美丽中国梦

(作者  王云飞)

学生每学会一种新形式,都会兴奋地与同学分享绘制过程。从学生的热情中,也更促使我不断学习,发现更多更适合学生尝试的方法。

课上课下,用知识实践引领

课上作为欣赏课的延伸

社员的学习需求源于课堂但要高于课堂。所以,我采取美术社团学生和其他同学一同听课学习,但高标准要求的方法开展教学。比如故宫延伸课要设计门环、门墩、胡同,我就要求美术社员用素描纸采用精绘方法表现。这样既不需占用大量学生课余时间,又让学生自己拥有使命感——因为他们是美术社团的学生,自然要比其他同学画得好,也就要更努力。

课下发展好校园文化建设

每名美术社团学生都是各班的宣传骨干,我在平时上课间隙指导他们如何出壁报、如何设计手抄报。各班最漂亮的手抄报一定出自美术社团学生,学校橱窗里也定期展览其作品。校园的角落里有社团学生用心装饰,大型活动时也活跃着美术社团学生拍照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能力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环境美化作贡献,我感谢我的学生,更精心培养着他们!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