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老师 王书海
今天在手机上读到这样的一句话:“宝塔一出便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话题”(《被送往美国“无偿”展览的“国宝”,八十年后“无权”归国!》石沁)。很显然“炙手可热”这个成语是错用。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中,“炙手可热”意为: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其运用对象是“人”且含“贬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炙手可热”理解成“很火”“热门”或“名气大”,如“某某明星现在在韩国炙手可热。”这种现象在领导讲话、自媒体网络,甚至在报刊杂志上时有存在。究其原因,除了作者“望文生义”主观臆测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以讹传讹”“人云亦云”。
其实词语或成语“误用”的例子有很多,互联网上稍加搜索会发现成百上千,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如某人讲话,“教育事业的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首当其冲”。“首当其冲”的意思是,“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冲锋在前。这才应该是其要表达的意思,可惜一个成语误用,使得意思表达大相径庭。
再看下面一些语句。“鱼目混珠地冒充日本人,是极度的困难或说是几乎不可能的,日本人并将之形诸于法规。”(《李登辉日本身世与亲日仇中之谜》戚嘉林)“诸”字多见于四字短语,比如“诉诸法律”“诉诸武力”,这里“诸”是个“兼词”,等同于“之于”。“形诸于法规”,若将“诸”字替换成“之于”,即“形之于于法规”,显然属于啰嗦重复,是个典型病句。像这样的语句,用“诸”就不要再加“于”,用“于”就不要再使用“诸”。“形诸法规”与“形之于法规”二者只能选其一。
“因为两个人不在一处,后来缘分也就尽了,感情淡了,交往也就戛然而止。”(《他拒娶宋美龄,不当黄埔校长,拱手把美人与江山给了蒋介石》历史明鉴)“戛然而止”是“指声音突然停止”。
“无独有偶,今年1月,一个名为‘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落地河北。”(央视新闻联播2016年5月27日晚新闻)“无独有偶”是指“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以上“戛然而止”和“无独有偶”也属于典型的成语错用。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表情达意时爱使用成语,这是可喜的现象,在语言运用中出现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如果一些典型的成语误用,且大量充斥在生活中、网络媒体、报刊、著作、新闻广播间,以讹传讹,误导广大读者或听众,就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现在举国上下倡导学习型社会、学习强国。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文字工作者要扎扎实实打好自己文字的底子,规范自身的语言,拥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同时还要有强烈的文责意识。切忌浮躁、主观臆断、人云亦云。文风不是小事,一个文字马马虎虎的人,其实干精神及专业素养也会大打折扣。
对于词语的规范使用问题,经常在公众场合讲话的领导或名人、经常与文字打交道的媒体或其他文字工作者,不可不慎。因为“榜样”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我们不妨经常问一问自己“我炙手可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