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师 晏 辉
这周的测验题中,诗歌阅读版块考到韩愈《幽兰操》中描写“兰花”的几句话:“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题目要求学生说说这几句诗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在判阅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道题普遍答得不好,与所给答案几乎南辕北辙。我心里嘀咕:是不是因为节选的这一部分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又没有提供任何相关的背景介绍,所以学生无从“合理推断”,便只好“胡乱猜测”?查找相关资料后,我在讲评伊始便把写作背景告诉了学生:“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潮州的时候。”然后我让学生再思考试题上的问题。回答、点拨、补充,一番折腾之后,最后终于得出标准答案:幽香的兰花,即使不被人采摘佩戴,这对兰花又有什么伤害呢?表达了作者身处被贬的困境,也依然坚守自己高洁品行的志向。
我斜靠着黑板,把一截粉笔头向讲桌上一扔,小粉笔头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落到桌上干净利落地来了几个前滚翻。我拍了拍手,腾起的白灰在阳光下扭起金色的舞蹈。我环视全班,踌躇满志。
要不是M同学中午找我答疑,我可能到现在还洋洋得意呢。
M一脸通红,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讲桌前,左手扶着桌沿,右手拿着卷子,并没看我,便对着卷子自言自语。我前倾俯身以便听清:“幽香的兰花,没有人采摘佩戴,对它是多么大的伤害啊!所以诗人是渴望被重用、被赏识的。”像开关被人摁住,我内心的警笛立马“吱哇吱哇”尖叫起来:怎么还和标答不一样!我的脑袋陡然间晕眩起来,但我还是发现她和我或者标答之间差异的所在了——她把“何”字理解为“多么”了。一如既往,我试图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她:“古文中一般用‘一何’表达‘多么’吧,比如‘吏呼一何怒’。这里的‘何’应该是‘(有)什么’的意思。”M看了我一眼,又迅疾耷下眼皮,仍然对着她自己的试卷说:“考试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话中的‘何’。”我越发慌乱了,有些前言不搭后语:“你是这么想的啊……没事啊……好像也有道理……我回去再查查啊。”然后像个谎言被戳破的孩子,尴尬地杵在讲台上。
昨晚我认真备课了啊,为了找“背景”,我翻了好几本鉴赏辞典,顺带还求助了“度娘”,理解都和“标答”大同小异。将昨晚走过的“路”重走一遍,我确信自己没看错!可是,学生怎么会那样理解?而且并不是牵强附会,“何”确实可以作“多么”讲,这确实是我没想到的。可是专家学者也不知道吗?但为什么没有一个作出这样的理解呢?明明掌握了一堆线索,可就是抓不住凶手,我就像一个探案的警察,陷入了迷局。
对,就是探案!记得看过一部刑侦剧,里面说:当一个案子侦查一番后却发现所有的线索一下子全都没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再回到案发现场。我赶紧回看试题,和原文逐一比对,比对到最后,我猛然发现,“罪魁祸首”原来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卷子上在“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后标记的是句号,而标答和我查找的资料却无一例外地将这句话标记为“问号”!表面上看,这个小小标点引发的问题是因为我校对的疏忽,但实际上是我作为老师的自以为是。在整个的阅卷过程中,面对学生反复出现的“不同声音”,我其实是有很多机会反思修正的,然而我除了埋怨学生,却从未想到会是自己的问题,甚至到讲评依然自信爆棚。说到底,是我心里只有“标答”,没有异见;只有自己,没有学生。幸好,这只是一次小测。幸好,遇见了M。幸好,一个小小的标点,映出了我内心的“小”,却折射了教育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