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对考试问题的规定小考

发布时间:2020-11-25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诗、赋这两种文体成了进士科杂文考试中的重要文体。作为考试用的文体,定会随着考试制度的完善表现出这样那样的模式化特征,只有这样才便于在统一评价标准下考察考生的水平高下。除了考试文体本身的规范外,唐代科举考场上有没有对文体的具体规定呢?

在唐人看来,参加考试的举子为了应付策论考试,把精力过多地花费在背诵范文上,为应付帖经考试去寻章摘句,使非常严肃的考试流于形式。相比来说,诗、赋这两种文体更有利于表现举子的才情,于是诗、赋就成了进士科考试中的重要文体。

有时候,考生因为一首诗或者一篇赋写得好,就能顺利考上进士,甚至更幸运的还有可能被确定为第一名,录取为状元。比如,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黎逢,就因为在考场上作的《通天台赋》写得好,赢得主考官的青睐,从而被确定为状元;再比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李程,也是因为他的《日五色赋》漂亮被确定为状元,简直就是一赋定乾坤。

考试和平时的创作不同,平时的创作没有太多的限制,能怎么发挥水平就怎么来,而且经常是有感而发,属于为情造文。考场上的诗、赋不是随意创作的,有各种各样的规定,考生要跟着朝廷的指挥棒走,就是让考生带着镣铐跳舞,属于为文造情。这些规定主要包括有“三限”,一曰限题,二曰限韵,三曰限字。

一曰限题。不管是诗也好还是赋也罢,题目都是由主考官或者皇帝提前命制好的,考生只能在这个题目下发挥。不过这样的考试题目,不是随意发挥就行,因为既要通过这个题目表现出朝廷的某种需要,另外,考试题目还能表现出命题者的水平。这样的题目基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以前的文献经典中找题目;另一种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设计题目。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题目里都有主考官的寄托或朝廷的某种意志。

二曰限韵。科举考试不仅限制题目,还会规定韵脚。诗歌需要押韵,押韵就有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赋是怎么押韵的呢?唐代用来考试的赋叫律赋,和律诗一样,都要押韵,这也是考察文律的表现之一。科举考试用的赋,规定八个韵脚,术语叫“常格”,所以又被称作八韵赋。八韵之外的其他韵数,比如四韵、五韵、六韵等,就叫“变格”。赋要押韵,很不好写。这也让应考的举子感到非常头痛。但也有觉得这种文体非常简单的举子。唐代诗人温庭筠在这方面就是个天才,人们送他外号叫“温八叉”,意思就是说,“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叉八次手八韵就写成了。当时考试的时候经常是早春时节,京城长安还是春寒料峭,考场条件很差,不比今天有暖气空调。天比较冷,又不能生火取暖,于是考生就只能袖手取暖,用自己的体温为手取暖,不至于让手冻得写不了字。温庭筠每暖一次手,脑子里就能构思出来一韵,然后伸出手写下来,暖八次手这篇文章就写好了。规定这八个韵脚字,是不能随便更换的,一旦没有按照规定的字押韵就叫“落韵”,落韵自然是犯规而不能进阶了。

三曰限字。近体诗是唐朝的标志性文体,近体诗就是律诗和绝句。我们通常见的律诗是八句,或一句五个字,或一句七个字,其中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考试用的律诗,与我们常见的还有些不太一样,经常是限六十字成,就是五言十二句。既然是规定,自然就要遵守,被录取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按照要求写的。赋也有字数的要求,就现在留存的作品,基本在三百字到四百字之间。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考试的《鉴止水赋》,就明确规定限三百五十字已上成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