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倩
重阳节在即,疫情防控期间,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名老兵,如何登高敬老过重阳呢?我想:做点儿文化传承的事情吧。通过言传或网络和弟子儿孙们一起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领会几千年来老祖宗的养生智慧;更重要的是,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泱泱华夏,智慧之根。对抗“病毒”,祖先留有宝贵经验。早在距今1800年前的东汉,就流传有“九月九登高辟邪”“桓景剑刺瘟魔”的故事。那天,桓景领着父老乡亲登上了附近的高山,把茱萸叶分给众人,使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每人喝一口,避免病毒感染。最后,他和瘟魔搏斗,一剑刺死了瘟魔。就如同共和国功勋屠呦呦,利用“本草”中的青蒿素,救治了无数疟疾患者一样。而这次,张伯礼等人民英雄运用中西医结合“抗疫”的战绩,又何尝不是祖先的智慧及经验再次在传承者的创新中发挥出“根”的作用。
泱泱华夏,厚德载物。《吕氏春秋》载,早在先秦之前,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捧起《论语》,震撼于孔子那关于“孝”的语句。“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告诉我们:如今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对改变当今的社会风气何等必要,又是何等紧迫。
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生命教育,那“色难(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最难)”“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即对父母婉转地规劝,当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建议时,仍要恭敬不违抗……看,2000千年前的孔圣人,穿越历史的风尘来教导当今的年轻人树德敬老,又是何等明白具体,循循善诱。
泱泱华夏,文化传承。重阳将至,不由得想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千古绝唱。当17岁的王维独在异乡,想到亲如手足的众兄弟,在重阳登高的这天“少一人”的缺憾,多么需要慰藉。这一“推己及人”的幻景,曲折有致而出乎意料,和李商隐的“剪烛西窗”一样,又何尝不是思亲的至高境界。那相思之深,意境之美,令当今的“巧克力”“心型蜡烛”和“玫瑰花”们不得不叹服那千古流传的高级浪漫。
翻开《红楼梦》第38回,惊叹于贾府少男少女的才华。“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的“咏菊”,更是将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中,那“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言为心声,歌以咏志。尾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把同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请出来,品评、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同时也暗示自己追求品格的高洁。
泱泱华夏,励志冶情。如今打开微信,香山的红叶、坡峰岭的黄栌叶……天南海北朋友过重阳的美景照纷至沓来,传与弟子共享,不失为一种愉悦身心的精神享受。“自古伤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读这样的诗,洋溢在心头的,绝非悲凉气息,而是随刘禹锡那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胸中充满励志冶情的美。
当然,论气势之雄浑,胸怀之博大,更数毛主席在《采桑子·重阳》里高歌的“战地黄花分外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节秋景的绚丽与壮美,令我和弟子们领略到超越时空、深入洞察自然的才情,唤起的是一种奋斗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登高敬老,今过重阳。向下扎根,向上升腾。“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文化精神,传承发扬。
【注释】
孔子关于“孝”的语句出自《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思是: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