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向主考官推荐考生,几乎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然而,并不是每个考生都那么幸运,能够得到贵人相助。我们今天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听着很俗套,但真的很有道理。只有考生自身积累了足够引起别人关注的资本,别人才会投来青睐的目光,才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伯乐”。这就是我们要讲的行卷。
那么,什么是行卷呢?行卷,就是唐代时文人的一种常规社交活动,是考生去拜访可能会帮助自己的达官贵人时,不能空着手去,而是带着自己觉得优秀的作品。也就是把自己平时创作的能够表现水平的诗文选出来一部分,装订成册或者写成卷轴,送给要拜访的人,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水平,以便帮自己向主考官推荐,从而为科举考试取得成功增加一些分量和机会。如果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行卷没有收到什么效果,那就还得再来一次,叫做温卷。这就是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所说的“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这里所说的显人就是有名望的人,主司就是科举主考官。
考生为什么不靠自己的学识才能在科场上拼搏,非要低声下气地去寻求一些外界的帮助呢?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提前宣传自己。当时,每年参加科举的考生不在少数,少则上千,多则数千人。不像我们今天有很多竞赛,因为拿了什么级别的奖项,所以声名早著,高考的时候还能被保送。那个时候除了闷着头读书,就是小范围切磋一下,因而外人不会知道。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考生在夯实基础后,找那些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为自己宣传一下,当时叫延誉。当一个考生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中或者耳边时,成功就近在眼前了。录取是人心所向。不录取则是主考官遗失人才,就是落榜了,也能落得个含冤负屈的好名声。
第二是方便阅卷。当时科举考试是集中统一阅卷,不糊名。名字是可以看到的。密封是到了宋代才有的事。那个时候科举考试题目多出自儒家经典或者历史典故,因而考生的试卷几乎千篇一律歌功颂德,缺乏令人振奋的个性化试卷。在这种情况下,阅卷的官员就容易出现柳宗元所说的“读不能十一,即偃仰疲耗,目眩而不欲视,心废而不欲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冤死鬼”一点都不意外。但是,如果有人曾经帮某个考生打过招呼,那就不一样了。主考官阅卷时,自然会对打过招呼的考生试卷另眼相看。
举个例子来说,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考生李程参加进士科考试,考的杂文题目是《日五色赋》。李程的赋写得本来是很漂亮的,结果万万没想到,他的试卷被毙掉了。还好,他遇到了一个生命中的贵人杨於陵。杨於陵拿着李程的考试草稿去找主考官吕渭,让吕渭看这篇文章。吕渭一看,文章写得很漂亮。杨於陵就问,如果考场中有这样的卷子,你怎么办?吕渭说,那还能怎么办?肯定录取啊。杨於陵就说,这份试卷就是被你毙掉了的。吕渭不信,急忙找出李程的试卷和草稿一对,果然一字不差。于是,吕渭赶紧把李程补录,并定位第一名,状元及第。
根据李程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行卷这个活动对于当时的考生来说很重要。这就是韩愈在《为人求荐书》中所说的“伯乐一顾,价增三倍”。正是因为那些名人的宣传在科举考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每到考试之前,达官显贵的家门前就会人声鼎沸、人来人往。“请谒者如林,献书者如云”,考生都想博得这些名人的青睐,从而为自己获取科第功名增加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