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集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之道于一体的古代文学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论语》也是北京中高考名著阅读的篇目。
借助《史记》重读《论语》,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还原“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的美好场景。
“爱吾师”亦“爱真理”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做事,有没有做到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教给我的道理,有没有践行?我们可以感受到曾子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对他而言,反思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那么值得反思的是什么呢?字面上看是“忠”“义”,实际上是调整自己的内心,摒除私欲,恢复人性中的无私本心。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这一则解释为:“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斯。”我们熟悉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从这里来的,这句分析可谓擘肌分理、严谨精辟。无论有没有做到“日省其身”都要坚持检查,这对君子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曾子是孔门弟子中很有名的一个。《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他是个大孝子。但在这一则中,他不反省“孝”也不反省“悌”,而反省“忠”“义”。我想这是因为对曾子来说做到“孝”“悌”这样的小爱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爱社会、爱他人还需要努力修炼,因此要天天反省、不断提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曾子是一个有大爱、有远虑的人。
《孔子世家》中提到,孔子去世后,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也将其孙子思托付于曾参。曾参继承孔子衣钵,不仅将孔子的精神传递下去,而且还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他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源自他非常愿意遵从规则、遵从立法、向圣人学习,创新的同时仍不抛弃传统。这就是我借助《史记·孔子世家》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读出的“爱吾师”亦“爱真理”的曾子。
文/王佳悦
高贵的“瑚琏”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论语·公冶长》
《为政》篇中,孔子讲过“君子不器”。他认为君子不是一个只能做一样用途的器具,君子应当具备多项用途和全面才华。这一则中提到的“器”也是有差别的,有的器是很金贵的器皿,而有的器是很粗劣的器具。当子贡听到老师评论他说他是个“器”的时候,心中难免有些失望,于是又问老师“何器也”,也就是“那您说我是个什么器呢”?孔子接着回答“瑚琏也”,说“你是瑚琏这样的器物”。
瑚琏是古代华美尊贵的器具,显得特别庄严高贵。《说文解字》里面的这个“琏”是木字旁的。“古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甚为贵重。”这里提到的瑚琏不是一般的器物,是祭祀宗庙时用来装祭品用的。《左转》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用瑚琏形容子贡,无疑是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子贡在言语、经商、政治上都非常有成就,但为人十分谦逊。《仲尼弟子列传》中提到孔子和子贡谈论颜回的一段对话。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深知此事,因此回答非常有分寸。“弗如也”是孔子对子贡的赏识与赞扬,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肯定。子贡对颜回的评价也是非常真诚的,是真心话。“赐也何敢望回”是对颜回由衷佩服,没有丝毫嫉妒之意,可见他是个诚实待人的君子,是尊贵的“瑚琏”。
文/樊子萱
“好勇力,志伉直”的子路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说到子路,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孔子十分出名的弟子之一,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有趣性格。在《公冶长》中,第二十六则孔子询问弟子各自的志向,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意思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重读这则真的不禁赞叹子路宽阔的胸襟和他为人的仗义。继续往后读,通过颜回回答的“愿无伐善,无施劳”和孔子的反应,也不难看出子路如条件反射般率性的回答和颜回仔细思考后得出的回答相对比,在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确实显得有些浅薄。但心直口快和言谈不加以深思的特点并不影响子路的可爱和赤子之心。
《公冶长》第十四则提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虽然有些鲁莽率直,但子路从善如流、勇于践行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这与《仲尼弟子列传》中描绘的形象非常一致。“好勇力,志伉直”是子路的性格符号。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其衣着也非常有特点——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公猪皮装饰的宝剑,看上去真的不像一个读书人。他最初不尊重孔子,甚至曾经靠武力欺凌孔子。孔子则用礼乐慢慢地引导他、教化他。最终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弟子的引荐,请求拜孔子为师。可谓不打不成交,这样一番独特的拜师过程,决定了子路对孔子的崇拜和忠诚贯穿始终。他对礼法的尊崇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死前所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就是最好的证明。
孔子虽然对子路有不少批评和不满,认为他太过勇猛,并无太多儒家修养,但心中依然十分看重子路,得知他不幸逝世后发出了“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的悲叹。
文/杨智涵
孔子理想中的衣钵传人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颜回,字子渊,终生以师礼事孔子。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没有之一。颜回一生大半的时间跟随孔子生活和学习,能够深入地理解并履践孔子的思想学说。鉴于颜回的才能品德和平时的表现,孔子将颜回作为精神传人,希望传衣钵于他。
《仲尼弟子列传》提到:“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这个记载源自《先进》篇中的“颜回死,子哭之恸。”“恸”是极度的悲伤。孔子是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也就是要控制自己的喜怒情绪,可面对最喜欢的弟子离开,他也无法保持适度的悲伤。《孔子世家》中也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相同的场面。得知颜回死讯时,孔子非常悲伤,说“天丧予!天丧予!”看到这两处记载,感觉平时冷静平和、看淡世事变迁的孔子难得表现出发自心底的真实情感。让他如此失态的原因除对颜回的喜爱外,还有对自己学说可能会后继无人的悲哀。《孔子世家》中还提到他甚至想按照自己儿子孔鲤的规格来安葬颜回。可见他们之间甚至有一种父子之情。
重读前五章与颜回相关的内容,我认为孔子之所以将颜回看做衣钵传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颜回讷言敏行。《为政》篇中有一则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在学习时不发一言,看起来很愚笨的样子,但他却能真正理解老师的精神和思想,并且能把老师教导的内容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对颜回的喜爱不是无缘由的,而是经过考验的。
第二,颜回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一行人被困陈蔡之间,“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子贡的回答孔子不满意:子路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有些怀疑孔子的学说;子贡作为商人,更会变通,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标准。只有颜回支持孔子,他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他理解老师的心境,并且支持老师的理想,认为不能因眼前的困难改变理想。在世人都怀疑孔子的时候,在面临艰难处境的时候,最心爱弟子的理解支持对孔子来说该是莫大的欣慰!
我以为颜回清贫、好学,以“无伐善,无施劳”为追求的特点,是孔子将他确定为衣钵传人的重要原因。不仅得到孔子的喜爱,颜回更被后人推居孔门“七十子”之首,尊为儒家的“复圣”。
文/贾诺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
推荐教师 张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