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至圣先师” 传承传统文化——北京孔庙祭孔大典举行

发布时间:2020-09-30 期号:

本报记者 宋 迪 文并摄 

红毯铺道、黄菊漫地、黄绸围栏……928日上午,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皇家孔庙一派庄严神圣。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在此举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祭祀孔子,以纪念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71周年。

928分整,随着典仪高唱启户,钟鼓齐鸣,肃穆的音乐响起,来自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孔氏后裔代表等50人,由持敬门缓步进入孔庙祭祀现场。嘉宾行至大成门下,于孔子像前就位,由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王培伍宣读告文。

“公元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历二千五百七十一年,岁在庚子,时值季秋。首都各界志士仁人代表,汇集北京孔庙行释奠礼,致祭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礼乐华夏,斯文是宗。伟哉中国,屹立东方。文脉复兴,国运恒昌。一带一路,重启华章,人类命运,大同共享。谨以帛醴粢盛,佾舞笙歌,祇奉旧章,式陈明荐,以復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及十二先哲配祀。”敬告于先师。

宣读完毕,全体嘉宾向孔子像行四拜礼。行礼完毕,典仪引领嘉宾进入大成殿前主祭现场。祭孔大典由迎神、读祝、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送神、望燎等环节组成,嘉宾肃然而立,现场庄严肃穆。

“我们在新时期开展祭孔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圣先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陈静表示,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祭孔大典正是通过现场的活动,使人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蕴涵的力量,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

文化背景:关于祭孔大典

历史沿革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尊崇与怀念孔子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

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

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便是在北京孔庙。

祭典仪式

祭孔大典有“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之谓,自古以来具有巨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祭祀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士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士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初献帛爵,帛是黄色的丝绸,爵指仿古的酒杯,由正献官将帛爵供奉到香案后,主祭人宣读并供奉祭文,而后全体参祭人员对孔子像五鞠躬,齐诵《孔子赞》。亚献和终献都是献香献酒,分别由亚献官和终献官将香和酒供奉在香案上,程序和初献相当。

深远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既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长期积累、存储下来的智慧和力量,对当今社会发展有重要启迪,其所蕴含的价值、精神、智慧,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祭孔大典用音乐、舞蹈等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新的历史时期的祭孔大典,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