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校园 校友工作要深入细致

发布时间:2019-12-11 期号:

铁 铮

  每年辞旧迎新时,我的邮箱都会收到位于上海的奥地利中心发来的新年聚会邀请函。邀请函电子版色调淡雅,简洁明快,中英文两种,上面特别注明免费向奥地利校友开放,且可携一位亲友同行。届时既可与奥地利官员、企业代表交流,还可尽情享用主题自助餐。精美中西菜肴应有尽有,葡萄酒、扎啤、软饮可供畅饮。

  其实我想说的,不仅是人家校友工作做得细致扎实,而是其校友范围的界定十分宽泛。在本世纪初,我曾去维也纳访问过短短的两周。如果不是这封邀请函,我都想不起来和这个中欧内陆国有什么缘分。中心的校友概念,不仅是指在奥地利大中小学求学者,而且参与科研项目、短期交流的人也被列入其中。于是,我年年都会收到热情洋溢的邀请函。

  路途遥远,公务繁忙,我一次都没有去参加聚会,但从该中心微信公众号事后的报道看,可以说得上盛况空前。尽管我这个“校友”太过牵强,但每年的邀请函都会让我感慨万千,也联想到了我国高校的校友工作。

  首先,我觉得我们的校友工作不够常态化。虽然各校都设有校友会办公室等机构,也会搞些大型活动,但真正能覆盖全体校友的活动恐怕也只有整五、逢十的校庆。比赶集还热闹的场面让人应接不暇、走马观花,激动一阵子也就淡忘了。其次,一些高校对校友有远有近、有亲有疏,着实令人反感。级别高的、赞助多的、名气大的,常常被前呼后拥、众星捧月,而一些寻常的校友常常被怠慢,只好自娱自乐。

  校友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如何,关键还看培养出的校友素质如何。一些高校仅仅是在毕业时,校长给毕业生拨一下学位帽上的穗子、在致辞中送上几句心灵鸡汤,就和多数校友彻底“拜拜”了。这既不利于校友的继续成长,也不利于发挥校友在办学中的作用。

  要进一步提高对校友工作的认识,不能将其作为附属工作,而应该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校友工作说到底是暖人心的工作。不但要有人做,不但要有人天天做,而且要做得深入细致、充满感情。广大校友对母校是饱含深情的,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上的东西,逢年过节的一封慰问信,就能戳中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我想,我们大学的校友也非常期望能常常收到来自母校的关怀和问候,常常获得返回母校参加活动的邀请函。

  不要让这样的邀请函永远在路上。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