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沙漠的人

发布时间:2019-11-28 期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姚 彬
  2018届理科毕业班是我工作以来作为班主任陪伴成长的第五届孩子。这届毕业生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张雪海。三年里,他的学习和生活自始至终牵动着我和高三年级组全体老师的心,与他的共同进步也为我的班主任工作积累了更多新的经验。在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会继续以饱满的精神不断总结、反思、改进。
  沙漠中央有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们生活得十分艰苦。他们并不是不愿意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能走出去。
  一个旅行者来到这里,当地人告诉他:“无论怎么走,到最后,他们还是回到了出发的地方。”这个旅行者不相信,决定找一个当地人试一试。
  他让一个小伙子带路,准备齐全后小伙子带着他出发了。经过半个月的跋涉后,一块绿洲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又回到了这个村子。原来他们在沙漠里绕了一个大圈,这个旅行者终于明白村庄里的人们为什么走不出沙漠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
  后来,他告诉那个小伙子:“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方那颗最明亮的星星前进,就可以走出沙漠了。”他们再一次出发,终于走出了沙漠。
  此故事蕴含的道理:人生就如同在沙漠中行走。很多人虽然拥有坚定的决心和能力,却依然走不出这片残酷的地带,那是因为他们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恰当的指导。
  张雪海是在我校就读了6年的学生,从初三开始我教他物理课,再到高二当了他的班主任。足足四年的交情,对他我总是有着比一般学生更深的关心。  
  先从生活上说。高一时,我知道了他的父母在他两三岁时就离婚了,爸爸再婚。他小学基本上跟妈妈一起生活,中学时跟爸爸、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为现在妈妈仍有抚养权,所以接班后的家访我选择了他的妈妈家。
  他妈妈的性格略微有些偏激,对孩子在爸爸家生活总是有很多事看不惯。比如,总觉得他们虐待孩子,给孩子吃剩饭,孩子不懂得反抗。但是据我观察,雪海爱骑的自行车要好几千元,不像是受虐待孩子会有的。我私下也问过张雪海有没有觉得被虐待。他说,他算得上是家里待遇最好的,比弟弟强很多,吃剩饭真是小概率事件。
  再说说学习。虽然张雪海2015年是以500分的成绩进入我校高中学习的,但想高三冲个一本还是有难度的。他物理能考到90分以上,稳坐班级第一,英语却能以25分处于班级最后几名的位置。上高一前,他妈妈给我打过电话,想让我跟雪海说提前补英语,但是他似乎没什么触动。虽然总成绩不算最好,但拿物理的分数填补英语的“坑”也还说得过去,所以他总是自我感觉还可以。到了高二,我作为班主任再提醒他要注意英语学习,不然将来会吃亏。他也总是用“我就是不爱学英语”或“英语再学也不涨分”来应付我。那时,很多老师觉得他上个二本没问题,一本肯定没戏了,但我一直坚信,有能力的学生只要明确了目标,找对了方法,就能有质的变化。
  怎么才能让他明确目标?家长和班主任的谈话没什么效果,单打独斗不行就团队作战,年级组老师是我强大的后盾。
  2017年1月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期末考试已经结束。张雪海被年级组长叫到办公室谈话,一节课没有回来。等我下课回到办公室,年级组的老师很高兴地跟我说,终于做通了张雪海的工作,他要开始学英语了。
  要想有质的改变,先要有量的积累。放假前,我和张雪海约定每天背10个单词、做一篇阅读理解,他要拍照发给我。我知道他不爱学英语,每天把英语作业放到最后才做。那个寒假很多晚上,他都是躺在床上,举着手机只为等着给我发照片。开学后,学生的作业渐渐多了起来,张雪海就开始出现忘记给我发照片的现象。为了减轻熬夜的压力,我让他每天放学后在我办公室做完英语作业再回家。其实我对英语不太熟悉,只是看着他做题、对答案,有问题督促他第二天问英语老师。
  这个过程中有反复,我也利用各种机会激励他,比如班会和家长会上表扬他坚持学英语的精神,在英语考试后及时肯定他付出的努力见到了成效,当然还有一些“小恩小惠”——他最喜欢教师餐的饼干。
  高三时,他的英语学习已经不用我再催促了。几次统考成绩,他从差几分上一本,到一本踩线,再到一本线上几分,最后高考取得了一本线上30分的成绩,英语成绩是104分。这跟他自己的努力和全组老师的努力分不开。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像张雪海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同样,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这是因为学生往往意志力薄弱。作为班主任,要努力发现每名学生身上的亮点和点滴进步,现在比过去好,今天比昨天好,都可以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要让学生确信:从现在开始只要肯努力,不怕困难,意志坚定,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照样能做到,并且能做得很好。
  与理科班的每名学生共同进步,为我的班主任工作积累了更多新的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以饱满的精神不断总结、反思、改进。祝愿我的学生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