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研究 需求驱动——以需求为切入点,结合招生考试谈信息化推进体会

发布时间:2019-11-25 期号:
开栏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项教育考试招生改革也开始由内及外、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对于教育而言,考试始终是一个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为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广大读者提供言论发表和交流的平台,从即日起,本报开设“考试研究”栏目,集中展示教育考试、学校招生等相关信息,为读者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本栏目希望与考试工作者共同耕耘教育考试改革研究的田园,使读者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需求驱动——以需求为切入点,结合招生考试谈信息化推进体会
北京教育考试院信息管理处  孙利君
  信息技术随着业务需求的变化而发展,业务流程的变革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推动。信息化助力业务成果固化,同时也是推动下一轮技术变革的基础。结合业务看信息化推进过程,有相对清晰且交织在一起的三条主线:业务线、数据线和技术线。各主线间相互交织、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在三条线中,需求是基础、是关键。如果需求搞不清楚,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一、如何挖掘和理解需求
  需求有角度之别,也有层次之分。作为企业要挖掘业务方需求,以期获得业务增长、绩效提升,提高行业地位和影响力;作为业务方则根据职责、岗位、业务的差异有不同的需求点。理解需求需具备“一个思想、两个意识、三个驱动”理念。
  一个思想:用户分层思想。每一层面站位不同、职责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需求也各异。基于分层思想了解需求的时候,要同时兼顾全方位和细粒度。全方位是功能、业务流程等全覆盖,细粒度是要刨根问底,多问几个为什么。
  两个意识:责任(换位思考)意识。首先需要理解“感同身受”这个词,只有时刻保持这种意识,才能在需求理解上和利益相关方产生共鸣。联系意识。能够以点到线再到面,具备追踪溯源能力。针对某项需求,要知晓原因,找利益相关方,对于业务的上下游有哪些影响?联系起来综合分析考虑。
  三个驱动:政策驱动。依据国家政策、文件,主管部门、行业部门的标准、规范等明确的需求,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帮助他们考虑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支撑和满足要求。代价(利益)驱动。出了差错或者利益受损之后,需求方改进的积极性往往会高,可能会更有效挖掘需求,也能更好地促进业务流程改进。创新驱动。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要把握趋势、跟随潮流,关注圈内、圈外的前沿以及行业服务公司的动向,结合业务找最佳结合点;而管理模式的创新则需要行业顾问团队的力量。
  二、信息化手段助力业务成果固化
  信息化是将业务成果固化的一种技术手段,采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业务质量,把人们从部分繁重或者计算机更胜任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们做更有价值的事。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之后,高考就是要通过选拔,在考生和学校间建立一种桥梁。这个桥梁能够让学生学习最适合的专业,让学校招到最适合的学生,找寻一种有利于考生和学校长远发展的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机构设置、业务流程优化、信息技术支撑等都要为这个目的来服务。
  虽然从源点到终点的路径有千万条,但最有效的路径往往只有一条。在信息化对于推动促进招生考试业务,甚至于起到决策支撑和指导作用的现实环境之下,路径依赖现象尤为突出。那么,是否应该适当地用一下归零思维,回归原点、考虑业务的由来和初衷是什么?比如高考:报名是为了采集考生信息;确认是为了核实考生身份;命题为了按照评价机制命制能够检测考生水平的试题(卷);评卷是为了科学公平;组考是确保业务高效运转;评价是为了更好地验证和检验所出题目是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录取是寻求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找寻考生和学校之间的路径。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安全需求
  随着网络化推进,入云计划实施,迁入政务云后的系统如何管理,如何保障业务需求的同时保护数据安全?当下业务和技术手段融合紧密、依赖性强,在“互联网思维”和“在线理念”影响下开展业务需更加小心谨慎。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突出特点是用户驱动产品、产品快速迭代和追求用户体验。大数据除了5V特征之外,还有一个能够使其发挥最大价值的特性:在线(Online)。针对大数据的特点及“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催生了大数据背景下新的安全管理需求:动态跟踪数据边界;处理大量的在线实时数据传输;全流程防护监管;预防系统性风险。
  大数据生命周期变化促使数据安全进化。传统数据安全往往是围绕数据生命周期部署的,即数据的产生、存储、使用和销毁。随着大数据应用越来越多,数据的拥有者和管理者相分离,原来的数据生命周期逐渐转变成数据的产生、传输、存储和使用,需要及时根据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动态化、并行化特征,动态跟踪数据边界,管理对数据的操作行为。安全管理需全流程防护监管,从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提炼、数据挖掘、安全分析、安全态势判断、安全检测到发现威胁,要形成完整链条。
  大数据背景下满足安全需求需遵循16字原则:数据为基、业务为驱、人机协作、持久对抗。围绕数据这一核心开展安全工作,从业务上找数据流动的驱动力,从而挖掘数据流向,进而更有效地找寻对策;机器和人都处于整个安全体系链条之中,技术为人所用,辅助人完成机器更适合的业务;安全问题就是黑白之间的一种持久博弈,在攻防不对等的前提下,更需要打一场持久战。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