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校园 打破课堂沉默很重要
发布时间:2019-11-18
期号:
一位曾在哈佛任教的中国教师在微信里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名犹太女生对基础学科几乎一无所知,给他留下“什么都不懂”的印象。但她特别敢提问,完全没有怕被人鄙视的感觉。如果20年前问他,这女生以后会不会有出息?他会断然否定。万万没有想到,他突然在电视上看到了她——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正在演讲!
在一项调查中,请35位美国大学教授谈教过的中国学生常会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建议。他们执教于美国不同类型的大学,所教授的课程涉及科学、人文、商科和工程等。所有教授都提到需要加强的三种技能是:良好的写作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对此,我完全赞成。在我接触过的中国学生中,写作、提问、沟通能力的提高的确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一直在研究生中开设交往与沟通课,本学期选修的60多名同学对此也深以为然。
第一次上课时,我请大家提问。没有一个学生开口。上过几次课后,这种尴尬的局面已经被争相发言所打破。事实上,学生并不是没有问题,也不是不会提问,而是不习惯在课堂上提问而已。每次下课之后,总会有许多学生追着老师问这问那。
不习惯提问的不止学生。10年前,我等36位高校教师组团去英国访学。第一次讲座时,报告人没讲多久,就问大家有什么问题。回应他的是一片沉默。出乎意料的是,又问了两遍依然没人提问之后,他竟提前下课走了。组织者告诉大家,你不提问,人家就以为你都知道、都明白了,就没有必要继续讲下去了。
每次我在做讲座时都会询问组织者,要不要留点提问的时间。不管听众是教师还是干部,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否定的。“他们不愿意提问”是很普遍的现象。
你不提问,别人怎么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你对哪些话题感兴趣?您最希望对方讲点什么?甘做课堂沉默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不会提问的学生很难学深、学透、学懂,是不争的事实。
打破课堂沉默的方法很多。首先是要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将提问能力作为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其次是老师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提问。前面提到的那个访学提问的故事,其后续情节是:下次英国老师上课再让提问时,大家怕他又提前下课,只得争先恐后地提问。而甭管问题提的多LOW,老师在回答时的第一句话都是充分肯定的: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再次是学生要积极主动。要珍惜每一个提问的机会,将其当成是促进学习、历练自己的极好机会。最后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形成有利于课堂提问的氛围。对于那些提问者,周围的人不该过分苛求,更不该冷嘲热讽。
(铁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