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业大学学生 窦源东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无数父母奋斗的目标。还记得从小学开始,父母便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想尽办法要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其实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人身上,有一部印度电影也反映了同样的现实,这部电影叫作《起跑线》。
该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继承了印度电影一贯“严肃问题,轻松表达”的风格,对社会教育现象进行层层叩问,深入剖析。每个人物之间个性鲜明的冲撞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而贫富之间的矛盾、极恶与大善也在人物的表现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妇为了让孩子从小就获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巅峰而绞尽脑汁择校的故事。故事简单,但过程相当曲折。第一次去幼儿园排队报名,由于他们是生意人,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所以男主人公拉吉连报名表格都没拿到。他们又决定去接受培训。在经过培训组织的好一阵折腾之后,他们依然被私立学校拒之门外。无奈之下,他们又打起贫困学生名额的主意——假装贫困户骗取上学指标。然而,当拉吉的女儿终于通过考核,进入理想学校时,拉吉却选择说出真相,面对现实。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好的教育就是进入高等学府吗?当看到电影里拉吉一家没有拿到配给,穷人主动把配给分一半给他们;当拉吉的女儿选入理想学校,邻居大叔冒着生命危险帮他凑学费……我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先习得做人的品质更为必要。名校学生投毒案、高铁霸座等高学历低素质的事件层出不穷,教育培养出了知识渊博的学者,却没有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公民。这提醒了我们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是全方面的,教育要以德为先。
看完电影我心中五味杂陈,想起了曾经的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农村孩子很难当状元”的一番话。难道寒门真的难出贵子?难道起跑线真的不可逆吗?我以为不然。出身寒门的甘肃残疾学生魏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被清华录取,清华招办给他回信《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一个名叫尼克的贫穷小孩,通过奋斗最终成为了大学教授。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逆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当我们遭遇失败时,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出身上,更不能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如别人的父母。我们要明白,起跑线并没有斩断一个人成功的所有可能。
《我是演说家》中刘媛媛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于豪门,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让你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其实,无论起跑线高低,我们一生也终将是远离起跑线的过程。我愿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