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校园 手机要想爱你不容易
发布时间:2019-11-04
期号:
某社会调查中心对1939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93.4%的受访家长给孩子配备了手机;31.6%的受访家长坦言无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61.3%的受访家长希望推出中小学生专用手机。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而在今天,手机成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话讲,过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是睁眼一件事:赶紧摸手机。手机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也不仅是通信、社交的主要工具,而是几乎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便携性使得手机与人融为一体,人在哪儿,手机就带到哪儿。啥丢了都可以弥补,如果手机丢了,那麻烦就大了。成年人如此,对中小学生而言也是如此。
有人常常用双刃剑来比喻问题的两面性。在我看来,剑就是这把剑,关键看用来干什么、怎么用。毫不夸张地说,不当使用手机已经成了中小学老师、学生家长最头疼的管教难题之一。
不管不行,管不得法也不行。某中学放了大招,不但明令禁止将手机带进校园,日前还当众销毁了本学期以来收缴的学生手机。尽管此前校方与家长签署了有关协议,但一毁了之的做法依然显得简单、粗暴、草率、鲁莽。这样的做法不但难以起到以儆效尤的功效,还易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显然不是管理的最佳选择。
面对问题,逃避显然是不行的。有的家长、教师、学校对学生滥用手机的现象束手无策,或视而不见,或放任自流,或听之任之;还有的因为不当管理,出现了许多偏差,甚至激发了恶性事件的发生。积极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科学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中一项十分严峻的系统工程。
有一分需求,就应该有十二分的服务。从这种意义上说,厂家、商家和运营商的确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特殊需求,履行社会责任,早日开发出规避问题、便于管理的学生专用手机。在信息过滤上,努力打造绿色手机;在使用时长上,加以必要的限制;在功能开发上,便于学生学习成长。这不但在理论上讲是行得通的,在实践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科学使用手机要成年人以身作则。一些家长、老师自己都成了手机的俘虏,却幻想让孩子远离手机。大人是孩子的榜样,老师是学生的楷模。您是什么样子,您的孩子、学生就是什么样子。因此,治手机成瘾症,要从大人抓起。
大人也好,孩子也罢,要想科学使用手机最重要的是媒介素养问题。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手机,前提是有科学理性的认知。要丰富学生生活,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户外活动,对于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等都会有一定的益处。当然,中小学生年龄尚小,各方面均在发育,难以做到自控是容易理解的。因此,家长、老师、校方都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
(铁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