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法同游

发布时间:2019-10-31 期号: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书法学专业学生   董欣桐
  己亥之秋,细雨绵绵,秋高气爽。我有幸与师友同行,访碑寻古。探古人巧思,感历史变迁。一行人走过兰州、汉中、西安三地。沿途风景变幻,我们不禁感慨万千。
兰州之美 美在气韵生动
  考察的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兰州。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木简。这些来自汉代的木片上记录了当时边疆的民族关系、官员的任命、俸禄的发放情况等,是研究汉代河西地区历史的珍贵材料。在艺术价值上,这也是少有的墨迹作品。我真切地看到墨色的聚散浮沉、浓淡枯湿,看清转折的生动自然。这些木简虽是同一地区同一历史时段的产物,但仍旧可以看出许多书体的影子,篆、隶、章草等都精彩地汇聚在这不足两厘米宽的木片上。众所周知,汉简是汉代下层官员来往交流的文书,是一种实用性文字。正是这种实用性质推动了书体的演化进步。隶书课上,我曾简单临过几笔汉简就草草结束了。因为这种太有“性格”的东西让人难以捕捉其中规律。但当我真切地看到它,看到随着木头弯曲而扭动的文字,才明白这种规律蕴藏作品其中。书法之美,正是书写工具与书写者的双重融合铸就的。 
汉中之美 美在真实自然
  考察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汉中。汉中夹于两山之中。易守难攻的独特地形让这里成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太多神秘有趣的历史故事发生于此,也留下了许多名碑胜迹供后人学习。
  石门,是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工程,因给人民带来诸多便利而备受赞扬。文人墨客纷纷留下诗文以纪念这一伟大的壮举。这些诗文被留在石门内外壁上,成为今天我们研究石门的重要资料和书法艺术史上独特的瑰宝。
  我时常临写石门颂,早就盼望一睹原碑风貌。原碑虽没我想象那么大,但7厘米宽的字依然活泼动人。“命”字因石质原因而拖长最后一笔显得生动有趣,角落里试刻的“惟”字也在严肃中不失俏皮。在我看来,汉隶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在无序中求规整,在险绝中求平稳。真实自然,是我心目中书作的至臻追求。
西安之美 美在大度包容
  考察的第三站,我们来到了西安。在西安,我领略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姿。
  西安碑林中,历朝历代知名碑刻安静伫立,无数学子游客慕名而来。我轻轻触摸字口,感受刀锋后的笔锋,希望从中获得一点临帖的启示。
  在药王山的苍翠松柏中,造像记云集耀州碑林。这些稍显稚拙的文字,是隶书过渡到楷书时的创造性变化。我难以确定这种创造性变化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但其艺术价值是不容否定的。这也正是访碑考察的意义。通过对于同一地区不同风格碑刻的收集整理,我对这块土地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西安在我的认识中,是一座包容大度的城市。北碑欹侧,唐碑严谨,二者就这么和和气气地共存于这片土地上,给予这座城市最为丰富的文化力量,给予这个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文化自信。
  我曾想过,在科技发达到网络足以应答一切的今天,坐着颠簸几小时的大巴车进山寻找一块儿残破不清的碑石有什么意义。而当我目睹了被拯救下来妥善保护的郙阁颂,当我触摸到自己临摹过无数次的勤礼碑,当我跳过独木桥见到已经被淹没的石门,我突然明白了行万里路的意义。它跳脱书本,鲜活地存在着,等待你俯身听它带来的岁月的声音。没有滤镜,没有分辨率和显示屏。面对面的相遇,和古人最直接的沟通。这一次,它想传递的,我毫无遗憾地接收到了。
  本次实地考察带给我许多全新的视角,令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实践、应用、创造。在考察中看到的这些材料,打破了我对于书法的固有认知和思维方式,借由这些新的信息与固有认知之间的差异,促使我深入地思考,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将这种思考运用于今后的学习中。旅途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关于书法,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