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不泯的他

发布时间:2019-10-29 期号: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许嘉宸
  近两年,“匠心”“工匠精神”等词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关于什么是匠心也有诸多解释。匠心是境界、是欲望、是态度、是心之所向……但在他的身上我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我与他的初遇,是在一本杂志上。文章介绍了一位制作丸药的高手丁光明。作为胡庆余堂的一名老药工,他为游客展示古老而神奇的中药绝活——泛丸。丁老的质朴和高超技艺让我久久回味。文章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丁老的敬佩和赞誉。他的形象印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
  与这位年近古稀的泛丸传承人丁光明再相逢,是在纪录片《本草中国》里。
  他的个子并不高,穿一件印着国字纹的蓝布褂子,着一条浅蓝色丝质裤子,朴素大气,透着老药师的风范。他的脸庞记录着岁月的流逝,眼睛不大但坚定不移,嗓音不响但掷地有声。
  真正让我敬佩的是他五十余年的坚守。
  从工具开始,制作泛丸的每一步都尤为讲究。刷毛要用两年以上的树制成;匾子要密到滴水不透;筛子要做到每个孔同样大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粒丸药的品质。
  制作冷丸时,丁老会先将匾子上刷水,并将药粉倒入,双臂操控使其形成一个个小球,第一步叫起模。接下来将药粉一点一点放入匾内,再均匀地摇摆下,药丸诞生了。最后要过筛子,让每一粒药丸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他每次双臂的摆动都是功力的沉淀。
  看到这里,我感受颇深。现在许多传统工艺已经被冰冷的机器取代。机器能把每一粒丸药做得分毫不差,把每一道工序做得精密无比,但在规律的运转中还是少了些温暖。丁老坚守五十余年手工制丸,药丸在他手中充满了活力。时间在变,他的面庞在变,胡庆余堂的顾客在变,喧闹的社会也在变,但一粒粒丸药的品质不变,他的执着坚守也不变。
  五十余年来,他的手臂摆动着相同的路线;药丸制作延续着相同的工序;一颗匠心也坚守着相同的信念:不忘初心。
  什么是匠心?什么是工匠精神?在丁老身上,我明白了只要倾心于手、融情于艺,匠人的精魂历久弥新,手艺的魅力恒久不灭,这就是手艺永远,匠心永恒。
  虽然我和丁老并没有真正的相遇,但依旧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匠心的永恒与努力的方向。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