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我·女儿:三代人的教育故事

发布时间:2019-10-12 期号: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 李爱民

  我的老家在鲁东南两县交界的一个村庄。祖父兄妹6人中,只有祖父在私塾跟先生读过书,也曾受邀短暂做过塾师。后来闯关东跟随做生意的同乡学过算盘记账,给人做过会计,是村里公认的“文化人”。到我父亲这一辈上,一共兄妹5人,因为各种原因,父亲的兄姊和两个妹妹都没有读过书。

父亲:新中国教育的受益者

  父亲生于1941年,由于当时家庭状况不济,小时候身体比较弱,爷爷看他干不了农活,又喜欢读书,就让他进了学校。父亲生前跟我讲,开始时他跟着村里一位很有名的塾师识字描红。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村里私塾改成了学校,他幸运地开始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那时候因为家庭负担重,他只能一边读书一边帮家里干农活,就这样一直读完高小。高小毕业后,因为几分之差没有考上初中,先是在家干了一阵农活,后来县上供销社招工,父亲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才,成为了一名吃“国库粮”的营业员。后来,省城里来招工,父亲又因为文化程度较高、为人做事厚道实在,被省里招工的领导看中,成为全县几个到省城商业局组建的炼钢厂工作的人员之一。父亲在厂办做过通讯员,后来炼钢厂解散,又到省城商业局做过货车司机,再后来又响应号召入伍当过汽车兵,从部队复员回到省城商业局成为一名工人一直到退休。

  父亲书读得很多,小时候带我出差时经常给我讲四大名著。他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春节回到家里,四邻八舍家都会找上门来让他写春联。我从小就觉得父亲虽然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像爷爷一样学问很深,无所不懂,心里一直是满满的敬重。

  父亲去年去世了,在最后陪他的日子里,每每跟他谈起过往,他总是说,多亏读书的年龄遇上了新中国,否则哪里会有今天!的确如此,后来我读教育学研究生,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完成学业毕业的比例更小。父亲是当时家里唯一的高小毕业生,也是当时全国范围内能够完成高小学业的极少数人之一,何其幸运!

我:改革开放教育的见证者

  和父亲一样幸运,我的受教育之路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启的。1978年,我踏入了村小学的校门,虽然校舍跟现在无法相比,但相对于父亲读书时的条件,已经有很大改观。那时候除了课本,父亲经常从省城回家时给我带一些书,除了四大名著外,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镜花缘》《射雕英雄传》等。省城的邻居还将孩子大了不要的一纸箱连环画“小人书”送给了我。这些课外读物极大地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小学毕业时,四大名著我都已经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读了好几遍。

  阅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我的作文从小学到高中经常被语文老师当范文读给大家。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高一语文老师在我的作文练笔本上的批语:该生读书很多,知识面很广。

  老师的表扬,给我以极大的鼓励。小学毕业时,我考入外乡镇较好的初中就读,中考时又考入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在我们县,当时能考入大学就是了不起的事情。而这所高中在当时大学录取率远近闻名,有进了该校就相当于“一只脚踏进了大学校门”之说。

  这个时候,我通过总结自己的读书过程,暗自在心里定了一个今后的奋斗目标:小学到高中,我从村里走到县里,今后考大学要跨地区读,硕士要跨省读,力争有国外大学深造的机会。希望通过这种读书经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家人的支持,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创造的条件,我的愿望逐一实现。

  1990年,我高中毕业,高考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还是升入了一所省重点大学读本科,是继全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十余年之后的第二名大学生,成为全家和村里人的骄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高考录取率只有22%,这其中还包括中专和专科等,本科录取率更低。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几年后,我又考取了外省一所著名高校的研究生,一直读到博士毕业。后来,在工作期间,我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美国一所知名高校做了访问学者,圆了高中时的梦。跟父亲相比,我们姐弟三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只是个人选择多样化而已。

  现如今,接受学校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众多出路选择中的一种,多样化的选择让人们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听村里人说,现在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好证明。

女儿:新时代教育的经历者

  我女儿是一名千禧宝宝,出生在新世纪,成长于新时代。她自小生活在城市,接受教育的环境和条件跟父辈和祖父辈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同日而语。

  读小学时,她随我们转学到了有着全国文化中心之称的首都北京,所见所闻所学与原来地方城市的同龄人也大不相同。她们这一代,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开始重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于课堂外涵养自己的特长,提升综合素质。

  女儿从五岁左右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学习舞蹈和钢琴,到小学毕业时钢琴已经过了七级。舞蹈则一直坚持下来,就是在高三复习最紧张的时期,也没有停止训练。用她自己的话说,舞蹈不但锻炼了自己的形体和意志,还调节了身心,促进了学习。她们这一代对教育的期盼跟父辈祖父辈有很大不同,已不再只是“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追求的是充分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最好的教育。

  2018年,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并考取了一所自己喜欢的“双一流建设”重点大学,实现了自己专业学习和舞蹈爱好的兼顾。她的视野也已不是仅从书本上获得,而是从“行万里路”中不断得到拓展,从小学到现在,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游学”,还利用假期跟父母旅游的机会增长见识。

  在小学四年级时,女儿就随学校舞蹈团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表演。今年上半年,她又跟随大学代表队参加了在意大利举办的舞蹈比赛。女儿现在去过的国家,已经开始在数量上超过父母一代,虽然刚刚读了一年大学,但已经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寻找大学毕业后的奋斗目标。女儿这一代的教育经历,代表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父亲、我和女儿,一家三代,三个不同时间节点接受教育的故事,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父亲那个时代全家只有一个高小毕业生,到我们现在三口之家都是大学生,70年的变化,折射出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反映了加快推进建设教育强国这一理想变为现实正在迈入历史性的关键征程,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