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学生 钟子珩
今年暑假我随同学去徽州旅游。
踏上徽州的土地,迎面扑来的是热腾腾的空气,夹杂着雨后的湿热和阳光的温暖,氤氲的水气将我们环绕。
依我所见,徽州是一座古今交织的城市——它有高楼林立的办公核心区,有宽阔熙攘车水马龙的街道,也有川流不息霓虹闪烁的夜晚繁华。它有荡漾的小溪和淡淡的古城,还有一抹绿色。
徽州不缺水,当然也不缺树。在徽州随处可见千年古树。我仰望粗大的树干上肆意蔓延的枝芽,枝条上的叶子并不繁密,但足以挡住炙热的阳光。光束钻过叶子的缝隙渗透下来,浓烈而柔和,将点点碎芒洒在人们的发梢和石板路上,直直撞进我的心里。我徘徊于石板路上,仰望许久:散入眼中的韵致一处比一处清新。抬起头,迎面而来的是温润的阳光。我感觉清爽的气息沁入心脾,荡涤心胸,在不知不觉中我被徽州的绿色所萦绕。
我喜欢老树,更喜欢徽州老城的小桥流水人家。
徽州的小桥流水总是淌在人家的屋檐下,旁开小轩便可见水。这是一种细腻到骨子里的温润阴柔。黑白是徽派建筑的魂灵。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这座古城都坐落在溪旁,人们安居乐业。村庄讲究前有水后有山——这样风水才好。水上荡着小舟,可洗衣濯足,亦可乘舟畅吟,融着周围的村庄,映着闲适的行人。村中女人眼神清澈,一对眸子清如徽州的湖水;男人的皮肤晒得黝黑发亮,身体结实有力。水面上微波荡漾,朦胧了水中的景物:房舍高低错落古朴雅致,高高的马墙若隐若现,屋檐上的小花摇曳生姿,还有墙角沉默的青苔、村后仰卧的青山……一阵风吹过,扰乱了水中的千丝万缕……我抬头仰望天空,它是那么宽广。晚霞常常光顾这座城,时而朦胧,时而热烈。天空烧得绯红,映着云彩也如同烧起来一般。掌灯时分,村中灯火零星亮起,我宛若身处星海,行至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间仿佛总能找到一盏属于自己的温暖。岁月深处徽州是一片家园的厚土,宁静而美好。
我终于懂了,这是古城的另一种存在,不是最美,但是最灵性——它没有故宫的红墙绿瓦,没有香山的红叶万里,没有天坛的雄伟气派。青翠的山岳却赐予了徽州灵性,让人对过去和未来看个通透:前方尽是宁静纯美,绵延不尽。走累了,停下来欣赏风景,再整装待发,心灵也会充实。这种生活就是我心之所向,我将继续追求下去。在大城市中,人们每天忙碌,浸在喧嚣中。可在徽州我的心渐渐沉淀,为之感动。人生样式之多,样样皆为精彩。我愿努力保持初心,心向美好。因为我和你——徽州同在一片苍穹下。
我看见了徽州的绿,看见了徽州的真情,也看见了有些人搬走老区、开发老城。老城区有诸多不便,所以人们都急于搬走。但一个城市在飞速发展时的历程,难免会留下疤痕。他们住进了楼房,钢筋水泥固然坚硬,却少了古香古色的老城和溪水动听的悦动。溪边不再是黑白的古城,而是高楼林立格格不入的大楼;湖边不再是古城宁静,而是有着大城市的喧嚣。古城原本的风采已荡然无存,而多少人又能抚平这道城市发展的变迁伤疤呢?可喜的的是,徽州政府让部分村民留下来,淡化了这道伤疤,这让老城和村民皆保持本色。漫步于古城,身处“我到徽州细雨斜,一溪水墨一城花”的雅致,我十分欣慰:徽州依旧是那个古色古香的徽州,是最真情的徽州。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不知几年之后我再一次来到这片土地,还有没有高高的马墙、屋檐上的小花、荷塘中婀娜的荷花。我能做的就是记住曾经我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