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

发布时间:2019-05-27 期号:
北京市京源学校学生  秦妤呈
  在炎热的夏天,吃一碗滑溜溜香喷喷的陕西凉皮,嚼在嘴里,凉在心里,简直是最幸福的事了。天刚擦黑,街边上的凉皮摊前就排起了长队。看着前面的人“吸溜吸溜”地抱着碗,后面排队等候的人心痒难耐。
  可是我的家人从不会去外面花几块钱买那么一小碗凉皮解馋。我那来自河南、从小吃凉皮长大的父亲,不屑于吃这里“不知道都放了些什么”的凉皮,我和母亲的馋意只好被硬生生止住了。
  父亲对凉皮的执着,终于在奶奶来北京后解开了。
  奶奶为人淳朴,来我家的晚上就开始张罗做凉皮:和面、洗面。父亲站在旁边和奶奶打听老家的琐事,从今年家里的收成一直谈到邻居家的孩子。他们操着一口河南话聊家常,父亲愈发容光焕发。
  第二天早上,厨房里已经烟熏火燎。煮沸的大锅上漂着一个铜锣,锣里有些平如镜、白似雪的面浆,在热水的熏陶下逐渐变熟。两三分钟后,奶奶熟练地把铜锣拿出,放到装满凉水的盆里,动作一气呵成,让我震惊不已。
  过了一会儿,铜锣中的面皮彻底冷透了。奶奶小心翼翼地把它从锣上揭开,一张凉皮就做好了。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张透明的凉皮变得虚幻起来,亮晶晶的煞是好看。奶奶看手里凉皮的眼光,似乎是在端详一个艺术品。“啪!”奶奶将这张凉皮甩在其他凉皮上,嘴里嘟囔着:“这张做得比上一张好呦!”
  到了饭点儿,父亲将切好的凉皮放在碗里,调上自己烧的汁水,再放点辣椒油、芥末油,如果需要再放一些黄瓜,那卖相真是好极了:晶莹、通透、白嫩的色彩,配上黄瓜的青翠欲滴与辣椒的火红娇艳,五光十色。不需要父亲叫我,我就主动坐到餐桌旁,与他一起“吸溜吸溜”地吃起来。
  哇,真的是太好吃了!刚把凉皮放到嘴边,它就不由自主地溜进嘴里。入口即化,细腻的口感中不失韧性,配上面筋一起吃,味道更佳。
   我吃一碗就饱了,父亲一碗还不够,又添了一碗。奶奶的笑意越来越浓:“那里还有最后一张,要不给你添上?”父亲摸了摸滚圆的肚皮,大声说道:“好嘞!吃完再减肥!”就这样,父亲终于如愿以偿吃上了凉皮。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左右,每周末“大餐时间”的压轴菜都是凉皮。我有些吃腻了,可父亲对凉皮的狂热还是像奶奶刚来时那般,永远吃不烦。
  那段时间,在奶奶的指导下,父亲学会了做凉皮。他的想法是:等奶奶走后,我们家的凉皮就不会间断。
  我从奶奶的凉皮中,吃出了父亲口中“家乡的味道”,这味道里有他小时候的记忆,更饱含父亲对家乡的思念。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