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记忆 回忆高考是幸福的

发布时间:2019-05-08 期号:
  我是1992年参加高考的。
  那时的高考,较之现在的考试,既严得多,又更让人向往,更让人期盼。因为一旦进了大学的门,就可以转户口、转粮油、变身份,如不出意外,四年之后还能名正言顺成为“公家人”,吃“国家粮”,端“铁饭碗”,成为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同村人学习的榜样。
  我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的。
  当然,我的父母没有更多奢望,没有更多愿景“绑架”到我身上,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只在冬闲时节,才会不时地和我们姐妹聊起当年在宁远搞社教时带大学生实践的荣光经历。那时,对大学的憧憬、对天之骄子的崇拜,默默在我心底埋下了种子。
  父亲身上只不过是多了道符号:大队支书,且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林场精简回乡的。对自己的儿女,父亲没有更多约束,只要求我们快乐、健康、和睦。读高中前,我是毫无压力、快乐生活的。
  高一懵懂地过去,高二也眨眼飞逝而去,紧张的高三生活如约而至。由于上一届全县高考成绩很不理想,我们好多同学报着复读的心态对待即将来临的高考。
  7月7日那天,大哥破天荒地给了我十元钱,让我买点吃的喝的舒缓情绪。平时听惯了大哥责备、批评的我,顿时壮志满怀,满心欢喜,兴冲冲地走进小卖部,买下了心仪已久的饮料,之后镇定自若地走进考场。
  第一场考语文。开考后,我丝毫没有紧张、怯场。翻到最后一页材料写作题时,那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个小男孩与父母的对话,大意是小男孩将牛奶打翻了,因担心挨批评而哭了起来,随后父母安慰他。看到这,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作文题目: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然后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写了800多字。当我写到最后一句话“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伤心,那么你将要错过群星和月亮”时,看了看时间,离交卷还有15分钟。
  当终场哨声吹响,我走出考场,语文老师把我们叫到了一边,询问了相关情况。我低声地说了考试情况,并讲了作文写的标题、结构。老师听我说完,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辛苦了,辛苦了,大家赶快调整好心态,准备下一场考试吧。”
  从老师的反应、体态、言语揣摩,我心想:完了,肯定是作文跑题了。因为平时测试时,老师总评价我的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这次考试要求写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我估计又掺杂了太多记叙文的成分。“管它呢!反正是要复读的。”我心中一念,反而更镇定了,一鼓作气将余下的历史、英语、政治科目考完,之后便与同学一道,将无关的教辅书、试卷、作业本一鼓脑儿卖了个精光,凑份子在学校外面的小店里狠撮了一顿。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这样的等待使我如得了场重病,虚脱了般呆在家里,每天就是吃、睡,睡、吃。
  7月28日,成绩放榜了。我磨蹭到9点多才来到学校。校园里人声鼎沸,有父母陪着来的,有哥哥姐姐陪着来的。此时的我尤其显得孤单。我走到高考成绩榜前,一眼便看到一位叫秦××的成绩,语文:122分,数学:……我的天呐!怎么这么厉害!还有陈××、刘××的,数学:140,化学:147……重点本科,重点本科!语文老师那句“辛苦了,辛苦了”又涌上了我的脑海,相比之下,我到底比他们差多少呢?
  慢慢地,终于找到了我的名字,语文:124分,英语:118分,历史:93分,政治:63分,总分:398分,加上少数民族分,一共418分!哇,达到了本科线!
  幸福似乎来得太突然。我抹了抹眼镜,又用手摁着名字,一门成绩一门成绩核对,没错,就是398分!而且语文成了当年的单科最高分。
  我离开学校,返回大哥家,轻轻地告诉他考了398分,加少数民族分上了本科线。大哥高兴地说:“好呀!回家报告老爷子去。”我们回到家,将考试结果告诉了父亲。父亲只是“哦”了声就下田去了。我知道,此刻父亲是激动、高兴的,因为家里又多了个捧“公家碗”、吃“公家饭”的人。
  后来,我离开家乡,到了武汉读书。再后来,我分配回到家乡,开启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路。
  回忆高考,相比于复习的辛苦、考试的从容、等待结果的忐忑,带给我更多的是幸福。
(唐长军)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