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化 强国运

发布时间:2019-05-05 期号: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学生 王天韵
  我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是21世纪中国建设的主力军。虽初出茅庐,初窥堂奥,但我坚信,我们这一代时代新人,有勇气、有责任、有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整合战区大学,重组后迁往西南大后方,成立西南联大。几万人数月徒步,队伍浩浩荡荡;师生眼中闪烁坚毅的光芒,那是民族复兴希望的曙光。这些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孕育者像漫漫长夜里的火苗,他们的存在代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生机——只要文化还在,国便能兴,国就能强!如今,吾辈青年,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更要认识到文化之重要,肩负起振兴民族文化之大任。
  如今天下太平,当代青年更应无所畏惧,树立文化兴国的勇气与担当。然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并不简单。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无数青年,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幸福小康。然而在文化领域还潜藏一些诱惑和危机。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之任,我辈青年究竟如何身体力行?
  首先,要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践行传统美德,汲取民族智慧,搭建起古与今、中与外的桥梁。待人谦逊有礼,行事勤俭孝悌,继承优秀传统思想、吸收优秀民族文化基因。其次,要切身实践,继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做文化交流使者,不论是向国际,还是向下一代人。青年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展现诗词文化的魅力。袁枚的小诗《苔》经悠扬歌声缓缓流动。梁老师借此告诉学生:“即便我们无法拥有最多,即便我们渺小不起眼,仍可以像牡丹一样绽放。”这感动了无数观众。梁俊尽一己之所能,让孩子们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雨露滋养中,在他们心底埋下文化基因的种子。我辈青年要以梁俊为楷模,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助科技途径,站在时代的潮口,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文化是一国之根,青年是文化之壤,祖国发展好比枝叶繁茂。新时代的新青年只有坚守文化重任,滋润壮大民族文化,才能实现“为往圣继绝学”,为祖国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以文化强国兴民族,让中华文化在每个炎黄子孙心中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