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记忆 被搁浅的梦

发布时间:2019-04-11 期号:
  1977年12月5日、6日,这个经常出现在我梦中的日子,是那么刻骨铭心。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日子。
  那年10月下旬,忽然传来了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当我们还在半信半疑的时候,《人民日报》证实了恢复高考的喜讯。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几个知青扔掉锄头,喜极而泣。大学,是我们多少人遥不可及的梦想,难道真的要来临了吗?是真的!当年从十多岁到三十岁的人们,都亢奋起来,奔走相告,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这振奋人心的消息。
  狂喜之后冷静下来,我才猛然惊觉这可是高考啊,要有真才实学才有读书的机会。于是,我立即找书、找资料。但那时根本没有关于高考的书和资料可看。于是大家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寻找。只要谁找到一点,都争先恐后地看。那时没有复印机,只能手抄。如有人实在想先看,大家就先抄几页,再轮流抄后面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凭着一股热情复习着。
  正当我们狂热投入到复习中时,却传来了消息,规定一年内要出工300天以上的知青才能参加高考。我想停工复习的计划破产了,只好天天出工。当时我们几个要参考的知青在修沱罐,这是我们县的大型水利工程。每天天不亮我们就要起床上工地,差不多夜幕降临才收工。回家后,三下五除二吃一点饭,然后就抓紧时间看书。我常常看到半夜,听着窗外寒风呼啸,而我的肚子饥肠辘辘,只好裹紧棉被,拿根生红苕边啃边看。那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后来,大家提议组织一个学习小组。因为我的文科较好,便成了给大家答疑解惑的“老师”。从语文的基础知识到阅读、作文,以及“的”“地”“得”的用法、一般句式或特殊句式、复句或多重复句等,大家边看书边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学对我来说是难题。我最不喜欢几何。它的定义、定律让我头痛欲裂。“书到用时方恨少”,每天出工收工的路上,我嘴里都不闲着,念念有词。有时我们中午收工走在路上,为了争论一个问题,就用树枝在地上比划起来。这样一争,常常把中午短暂休息的时间就用完了,下午只好饿着肚子干活。
  有一天,公社革委会广播通知我们去填报志愿。志愿怎么填?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我们考大学时可填报两个志愿:一个是大学志愿,另一个是中专志愿。我天真地觉得自己读书成绩好,就立志读大学,根本没考虑填中专。现在想起来真是忍俊不禁。恰恰就是这一念之差,我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考试的日子终于来临。考场设在县城中学。考试前一天,我们来到县城。街上来来往往的全是背着书包或手拿书本的赶考人。大家神色严肃,脚步匆匆,那壮观情景不亚于古时的开科取士。这就是四十多年前高考的真实场景,它是恢复高考后给我们年轻人带来的一线希望、一道曙光,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
  虽然高考临阵拼了一下,寒夜苦读了一个多月,但还是与自己所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
  如今,我执笔写下那场青春盛宴,写下那些远去的青春年华,是因为高考让我从懵懂青涩中走出来。它删除了我的幼稚,链接了我的一生。高考,是我青葱岁月最难忘的一段往事。什么事情都无法媲美它带给我的震撼。它永远保存在我的人生历程里。高考,让我知道了人生之路万千条,只要你肯付出,总有一条属于你的幸福之路。从此,我重新启程,去寻找被搁浅的梦。
(邓训晶)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