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清明》常常会把人带入对逝者的怀念中。而最初,清明并不是一个节日,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如今,清明节逐渐演变为一个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且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又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时间节点,提醒人们铭记过往,感恩为我们默默奉献的人,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也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习俗上的差异。请跟随小编一同来看看吧。
节日起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风俗。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也因地域不同而存在习俗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扫墓祭祀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清明扫墓,即为“墓祭”,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还有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同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
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记载来看,古时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
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也称踏春。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而踏青的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外用皮革做成,内用毛塞满。蹴鞠,是指用足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北方人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
斗鸡
古代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唐玄宗也很喜欢斗鸡。
插柳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存在三种说法。第一,有的地方习惯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第二,有的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受佛教影响,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第三,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焚身于柳树下。晋文公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柳树死而复生,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此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与介子推有关。第三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此法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中有“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的描写。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各地习俗
江苏
江苏各地清明节习俗不尽相同。泰州人会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可以明目;丹徒县圌山附近的乡民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徐州清明节的传统老习俗丰富,不仅要吃蒸菜和青团子,还要插柳、上坟祭祖、掩骨会、扫“金银灰”、春游踏青远足。
安徽
安徽不同地区清明节习俗也不一样。贵池县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合肥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
海南
海南清明祭祖有吟诵祖训族规的传统。海南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举行祭祀活动。其中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等。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也有同姓居民抓猪、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
广西
广西的禁忌是晚上扫墓。清明祭扫按祖先的辈分进行,先扫祖坟,再扫家坟。许多人会提早制作五色糯米饭,还有三牲(鸡、猪肉、鱼),寓意子孙衣食丰厚,年年有余。
山西
山西南部清明上坟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山西北部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湖北
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燃鸣鞭炮、供祭品;坪坝、三阳、罗店等地还有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的习俗;黄石人扫墓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江西
永丰县扫墓以清明节“前三后七”为期,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九江各地则习惯在清明节前三天和后四天内扫墓;袁州区人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贵州
老贵阳人在清明扫墓时会带“清明食品”,如糕点、凉粉、凉面、卤菜等。除了带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俗称“挂青”。
青海
青海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要准备上坟扫墓,每天都可以去,直到清明。西宁的传统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还有12个大馒头、酒、米汤、奶茶、肉类,到坟上烧过纸后,就点燃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放在火上烧热了吃。
甘肃
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天为止。现如今,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祭文悼念、网络祭奠等逐渐成为甘肃过清明节的时尚。
(本版内容由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式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