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晗
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月落下帷幕。中国队金牌颗粒无收,总体成绩排名第六。这个新闻迅速成为焦点,从自媒体大V到很多普通网友,纷纷将此次比赛成绩不佳归咎于“禁奥”,认为正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奥数热”的一再打压造成了这样的后果。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奥数热”无助于选拔奥数选手
把一次比赛失利“甩锅”给“禁奥”,无论从事实还是常识上分析,都是站不住脚的。比如从参赛队伍的规格来看,中国历年参加此项赛事的队伍均由省级单位选派。比如此次参赛的中国代表队由上海负责组织。2016年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中代表中国参赛的浙江省队,成绩甚至不如今年。近十年来,中国选手在该项赛事的成绩一直有起伏。
又有人指出,不单是此项比赛,在被中国奥数选手“统治”了长达近20年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中,中国代表队的成绩也从2015年起开始下滑,被美国反超。但其实,在过去数十年间,美国多数时候在IMO比赛中和中国队的成绩差距不大。数学国际金牌教练沈虎跃指出,相比美国队的选拔机制和训练方式的进步,中国仍停留在原先的培训模式上,没有与时俱进。而美国也不是靠复制中国当年的“奥数热”模式逆袭的。在美国反超中国的2015年,美国队的6位选手中有5位起初都是通过互联网自学成才的。
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奥数热”扩大了奥数学习者的人数基础,更容易选拔出奥数苗子。然而这恐怕只是想当然的见解。曾带队参加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的数学金牌主教练赵斌认为,正是过度的奥数培训埋没了真正的奥数苗子。他打比方说,假设“杭州地区只有5000个孩子适合进行奥数培训,但一下子涌进了2万人。这多出来的1.5万人中,绝大多数是不喜欢学奥数的。他们的成绩虽然的确能够通过培训得到提升,但会导致那些真正适合学习奥数的人才的成绩并不是十分突出,于是就被埋没了。”以竞技体育为例,中国能够占据统治地位的项目,没有哪种是靠“奥数热”一样的模式选拔人才的。怎么不见跳水训练班像奥数班一样遍布大街小巷呢?
数学科研能力与奥数无关
有人认为,打压“奥数热”会让中国人的数学能力降低,甚至拉低我国数学科研水平。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一个国家的奥赛水平,并不代表这个国家的数学科研能力。
在法国提起数学比赛,人们想到的可能不是奥数,而是“袋鼠竞赛”。这个完全以趣味性为导向的比赛,每年吸引全世界500万儿童参加。然而其题目之简单,几乎到了被同年龄段奥赛秒杀的地步。作为一个痴迷于精英教育的国家,法国竟将奥数排除在了数学超长人才的选拔培养体系之外。回顾IMO榜单,法国不但从未出现在榜首,有时还处在垫底位置。就是这样一个用“袋鼠竞赛”逗小孩的国家,在近百年里却与美国瓜分了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被公认为是数学强国。
由此可见,奥数并非是选拔、培养数学人才的唯一手段。虽然著名数学家中有像陶哲轩这样的奥数世界冠军和奥赛支持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奥数能力一定与科研能力相关。曾经在中国小学奥数题面前束手无策的数学家安德烈·奥昆科夫,就对拼命学奥数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认为太难、太刁钻的题目很可能会伤害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更是坦言:“搞奥数竞赛绝对成就不了数学大国。
“奥数热”扭曲了教育
“奥数热”对选拔奥数竞赛苗子无益,与数学科研水平无关。怀念“奥数热”唯一能成立的理由,就是奥数比赛确实帮助了一部分学生在招生选拔中获得加分。然而,这一小部分人的获益,却是建立在无数人不太愉快的奥数经历上。当年“奥数热”疯狂到了什么程度,连我这个没正经学过奥数的人都有亲身体会。
自从小学上了一天奥数课后,我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奥数。初中课业压力加大,更觉得自己与奥数无缘。但某一天,整个年级的同学突然被学校安排集体参加某奥数比赛的初赛。不管学没学过奥数,不管在校成绩如何,甚至不管个人有没有参加这项比赛的意愿,学生都被赶鸭子上架。拿到卷子,上面的题对我犹如天书,还没1分钟我就放弃了。偌大一间教室里,真正会答题的没几个人。由于不允许过早离场,多数同学要么转笔玩,要么在试卷上画画,百无聊赖地熬过考试时间。
散场后,同学跟我开玩笑说:“咱们又不会奥数,参加奥赛意义何在?不就是给那些获奖者当‘分母’吗?”或许真的有人以为,参赛的人数越多,就越容易选出学奥数的苗子?或是觉得参赛人数越多,奖项的含金量越高?唯一能确定的是,参赛的选手越多,就能收到越多的报名费。而我甚至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交了报名费,因为我从来不曾有参加奥数比赛的意愿。
我曾经一度觉得,自己跟奥数没什么关系,却没料到也有“被奥数”的一天。不过即便是在平时,不学奥数的同学也难以完全摆脱“奥数热”的影响。当年在初中,流行开设所谓的“数学实验班”。这类班级直接从小学的奥数特长生当中选拔成员。他们不但承担着奥数参赛的任务,更是学校刷升学成绩的主力。在中学时代,没有人会将音乐特长、绘画特长和文化课成绩联系起来。奥数特长却是个例外。在历次考试中,这类奥数班的成绩都远远领先于其他班级。这不禁让人觉得,奥数并不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特长”,更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甚至是智力的体现。奥数好的人,似乎天然是尖子生;不会奥数,学习成绩上也仿佛低人一等。因而当全体学生被拉着和“数学班”学生一起参加奥赛,感受一道道奥数题的“暴击”时,那种不愉快的感觉不仅源自无聊和浪费时间,更源自一种智力上的羞辱感。
在中学,奥数班和普通班的同学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微妙的紧张关系。普通班学生会觉得自己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尖子生”范围之外,产生自卑感。而奥数班的学生往往也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担心成绩落后于普通班的同学,造成心理落差。在有些学校,这类奥数班可能还存在流动机制,成绩落后会被调入普通班,这想必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
因为奥数班和普通班的区别,“分母”的玩笑有了更沉重的含义。具有奥数特长的学生在学校里享受着学习资源上的优待。他们在未来的升学考试中更容易获得好成绩,因此拥有奥数特长的人就成了高高在上的“分子”,一上来就占据先机。而普通班的学生更像是赛车比赛开始前排在队伍后排的选手,一上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仿佛自身存在的价值,就是用来衬托别人的优秀。想通过努力摆脱“分母”身份,就要面对更大的困难。以奥数成绩将学生区别对待,造成人为的隔阂,这正是当年“奥数热”扭曲公办教育的一个缩影。
对于多数没参加过系统奥数学习的普通学生来说,“奥数热”的影响尚且如此,对于那些被迫学奥数的学生来说,“奥数热”的阴影更是挥之不去。我的大学同学里,就有一些曾被“升学优惠”的诱惑裹挟进奥数学习热潮中的人。有的人甚至在初中时拿过奥赛名次或奖项,却自始至终缺少对奥数的兴趣。而这些名次、奖项,往往也是靠死记硬背和刷题获得的。随着更深入的奥数学习,这样的方法必然难以为继。到最后除了半途而废的挫败感外,奥数学习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真正的收获。而对奥数产生的厌恶感,甚至会转嫁到数学学科的学习当中,这早已与奥数趣味性的本质背道而驰。这些曾经被动卷入奥数竞争却最终一无所获的孩子,想必更能体会“充当分母”的切肤之痛。所谓的“奥数热”在为少数的佼佼者铺就升学捷径的同时,却让更多孩子走上一条弯路,让超出学校范围的升学压力以“特长”的名义,压在了孩子的脊梁上。
否定“奥数热”,不代表奥数本身的价值该被否定。但是被招生选拔机制催生的“奥数热”,不但让追求成绩名次的功利目标扭曲了奥数本身的意义,同时扭曲了招生选拔标准本身,更扭曲了众多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在基于明确兴趣和一定天赋的奥数学习中,即便学习者没能获奖,也能在思维方法中获益。而在“奥数热”当中,以奖项和成绩为标杆,以升学为目的,并且违背学生兴趣和意愿的奥数学习,最终会让众多青少年沦为竞赛培训产业中毫无意义的牺牲品。在我看来,比起禁令之下仍以各种方式改头换面死灰复燃的“奥数热”,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奥令不但没有矫枉过正,还应该以更严厉的方式传递出更明确的信号:为“奥数热”张目的声音,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