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泰山,哪里只是登山呢?

发布时间:2019-02-15 期号: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级教师 雷其坤

  带学生游学,我终于要去早已心驰神往的泰山了。

  “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面对一座海拔仅1500多米的山,有人发出一连串惊叹。

  虽然比它高的山实在太多,但它却有着崇高的地位,有着显赫的名声——作为中国人,谁会承认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呢?

  在泰山脚下气势恢宏的天地广场,感受“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意味;瞻仰两列12尊顶天立地的龙柱,拜谒黄帝、舜帝、秦皇、汉武、乾隆、康熙等帝王,想象封禅大典的盛大场面;品读镌刻在栏板上的历代名人吟咏泰山的名句,生发出许许多多的想象……未登泰山先受震撼。游泰山,哪里只是登山呢?

  古人曰“登高必自卑”,一定从低处开始。我们却是乘车至中天门,从半山腰开始攀登。这样倒是快捷,但也会错过不少风景。许多游人甚至下车后又换乘索道直达山顶。我认为,登山不用腿脚,便少了许多意味和乐趣。

  拾级而上,从中天门到步云桥,坡度较为平缓,轻轻松松,沿途风光尽收眼底。也许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山区,跟山亲近,习惯于走山路,觉得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登高有些奢侈。每一级台阶,可容纳许多人并排而行。越登越高,越来越陡。可天生我脚必有用,再艰难的路也难不倒我!

  一步一步攀登,登山就是修行。古语曰“从善如登”,小善容易,但要臻于至善,那真是难能可贵。一步步登高,在升高自己躯体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境界。孟子认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太小,而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太小。在不同的高度,自有不同的视野与襟怀。

  我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终于快到南天门,忽听有人叫我。抬起头,有乘索道上山的同事正居高临下用手机对我拍照。站在南天门俯瞰攀登的人,正面观察其面容与表情,与从下仰视登山者的背影,自是别样一番风景。

  我穿过高高耸立的“天街”牌坊,踏踏实实地走在天街上,并没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在仙居宾馆用餐,也是人间烟火。而许多物品、食材都是挑山工一步一步挑上山来的。他们肩负重担而步履矫健。他们的脚步,是泰山上最朴素、最稳重也最坚实的脚步。

  大观峰唐摩崖真可谓“天下大观”。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庄重而又华妙,闪烁着耀眼的金光。旁边还有许多石刻引人注目。在这里,我领着学生,整队面向刻石,大声朗诵《泰山颂》,引无数游人驻足倾听。

  大家在唐摩崖前逗留的时候,我去看旁边的德星岩。岩壁上刻有“登峰造极”之语,还刻有“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诗句。这两句诗本来是寇准歌咏华山的,却被人刻在了泰山之上,可见只是赞美之辞。泰山之外,自然还有他山。孔子可以登泰山而小天下。而现在的“天下”已经远非孔子那时的“天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然是不对的;如果只见泰山,一山障目,不见他山,以为攀登过泰山,便天下无山,也是不行的。因此,接过导游给每人发的明信片时,我写了下面这句话:“已然凌绝顶,山外更有山!”

  在玉皇顶,极顶石上立有一碑,碑上刻着“泰山极顶”和“1545米”两行字。我对此注目良久,既没有实现夙愿的狂喜,也没有顶礼膜拜的惶恐,只在心里默默地向泰山致敬,感谢泰山让我顺利地登顶,感谢泰山毫无掩藏地让我看到想看的一切。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尤其是很陡的台阶,更要小心翼翼。行路难,修路更难。看着络绎不绝的登山者踏着台阶上山或下山,望着数千级台阶犹如天梯搭上南天门,我想,修这样的路是多么艰辛;更进一步,要感谢泰山包容人们叩石凿壁以修公路、造天梯、建索道,还有那随处可见的石刻……

  是的,泰山上到处都是石刻,积淀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大多数石刻具有书法艺术价值。但仔细审视,泰山石刻也并非每一处都是精品。人们往往企图借刻石以求长远,以求永垂不朽。不过,这并不可靠。清代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说:“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除去岁月的消磨,还有人为破坏的因素。例如,德星岩原本是宋摩崖,其上所刻宋真宗封禅铭文已被破坏殆尽。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其自然。

  其实,泰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比人类历史久远得多,都经受过造山运动的挤压而更加坚硬。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只是个比喻,泰山并不是这样形成的。泰山在造山运动中隆起之后,“屹立东方,亿万斯年”(季羡林《泰山颂》),默默地看着齐鲁大地上人类繁衍生息,看着一代代帝王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看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来攀登……它既展示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造化,也承载着丰富的人类文化。当然,更包容着人为的损害。

  要离开泰山了。我回首仰望,心想,如有机会,要从山脚开始攀登,还可以走另外的线路。这就是泰山的魅力:“高而可登,雄而可亲。”这是曾经26次登上岱顶的杨辛的诗句,真是恰切。

  晚上,我在泰山东麓天烛峰脚下的户外实景舞台看封禅大典表演。这里的舞台与看台皆巧依山势而建,与天烛峰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巧夺天工的设计,让人惊叹,气势宏大的演出,震撼人心。我的心随封禅大典的表演,穿越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云,也可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游泰山,哪里只是登山呢?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